一直记得,每年临近端午,母亲总会在某一个早晨,去三里路开外的江边打一布袋芦苇的叶子回来,裹粽子用的。母亲倒下芦叶,拣出破的,窄的不适合用的扔掉。挑出来的放在大锅里注入清水,大火烀煮,直烀得锅屋里白雾弥漫,烀得屋内屋外清香四溢,烀得我不停地吸着鼻子,那种味道就烙在内心深处,怎么也忘不了。
被母亲挑拣下来的芦叶却成了我们的“道具”,花尽心思折成大大小小的芦叶船,放到村中的大河边。绿色的船,清清的水,似乎要混成一色。我们搅动着河水,人造出波浪,希望它们能扬帆远航,哪怕移一点点远。可惜它们只在水面上颠簸,抛了锚似的,怎么也不肯离开它们出航的港湾,我便感到失望甚至沮丧,准备叫好的双手怎么也合不到一起。直到一群鸭子“嘎嘎”叫着冲过来,当作白菜帮子抢食,当发觉受骗时,一艘艘小船早已被撕扯七零八落。
多年后,在外乡漂泊的我还时常想起芦叶,特别是近些年我甚至在想,老家里的人是否还有粽子吃,裹粽子还有芦叶吗?如果不是生活的撕扯,我们也许像那赖在港湾的叶船,时间久了就会渐渐沉睡在那里。
但关于打芦叶的“打”字,却让我感慨万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