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道德经》新译...
《道德经》民篇第一章(原第二章)

《道德经》民篇第一章(原第二章)

作者: 李明热情似火 | 来源:发表于2018-11-13 22:39 被阅读15次

    第十九章

    六合之道  无为而成

    (原第2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较,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注解】

    1、斯:则,表示承接上文。

    2、有,无相生:有是从无中生出,这里和后面“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相呼应,也引申为要解决有,要从生出的那一念“无”的源头着手,就是常说的不忘初心。

    3、难,易相成:难处要从易处着手,这和后面“天下难事,必图于易”相呼应,也引申为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4、长,短相交:长是短中长,因为比较才有长短的差异,这里引申为分而治之。

    5、高,下相倾:地位高是因为有地位低的相比较,这里引申为上要照顾到下,处下的自然会主动呼应和响应上面。倾,表示态度恭敬。

    6、音,声相和:要发出有益于对方的“音”,对方才能和“声”。音,发令的人;声,听令的人;发令的声音是否符合老百姓的声音;反过来,听声的懂得发音的,发出与之相和的声音。

    7、前,后相随:领先是因为有后面的人跟随。前,走在前面没有人跟,说明方向错了;走在后面的要跟在正确的方向之后。

    8、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任凭人们去做事。

    9、不言:不用言辞,不用发号施令。

    【释义】

    当天下人,知美(名、色、利)而逐之,这种美行亦为恶乎;知道善而刻意为善,这种善行亦非真善。这是因为,人为定义有(善、美)的背后一定有人定义无(善、丑)作为对比,才创造出有的定义。如同说一样东西长,一定有短作对比;说一个人地位高,一定是拿地位低的在作对比;说一个人声音大,也一定拿声音低的来作对比;说一个人领先,也一定拿居后者作对比。正因为明白这些道理,所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尊重万事万物的本性发展,自然不脱离生命之道。圣人不需要刻意努力奋斗,故自然轻松顺势而为;也不会恃功自傲,标榜自己是好人,不会过分强调功劳是自己的;正因自己不居功,所以不会为名利所累。

    【释意】

    通过对事物和民众心理分析,让我们领悟民之要。民众有着上行下效的从众心理。当上面倡导有形之善时,民众自然去追求,这样会浪费很多时间、精力去做很多形象工程。只有不从语言标榜,而是通过“活的教导”,行不言之教,人们才会真正学习,并形成习俗。只有发自内心行道,不刻意为了做好事而做好事,才是真正的善与美。老子的德是利益更大的“我们”,不在乎外在的形式,主要看做事的初心。从民众心理,延伸到“六合”。有,是从无中生出来,有是子,无是母。站在利益我们的角度生发出来的有,就会被呼应、被响应,难的也变成易的。圣人做事从心出发,皆为心而做,不为名而做。

    对企业而言,做出利益众生的产品就是最大的慈善,各行其道、守住本分就是最大的慈善。对于圣人而言,不论做与不做,其内在的力量都已经圆满。

    《道德经》民篇第一章(原第二章) 《道德经》民篇第一章(原第二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民篇第一章(原第二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kprf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