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少儿教育读书粤港澳青年作家创作学会
义宁陈氏:代代英才辈出,爱国佳话不绝

义宁陈氏:代代英才辈出,爱国佳话不绝

作者: 岭南小于号 | 来源:发表于2019-03-13 19:37 被阅读143次

一、“国学大师”陈寅恪

        有一次讲课,兴之所至提起陈寅恪。中学生一脸雾水的样子,让我感慨。心中觉得,一定要写一写这位“教授中的教授”。

        关于陈寅恪先生,著名历史家傅斯年评价:“陈先生的学问,近三百年来紧一人而已。”

        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史学家、文学家梁启超:“我梁某算是著作等身了,但总共著作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国学大师吴宓: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吾必以寅恪为全中国最博学之人。寅恪虽系吾友而实吾师。

        著名史学家严耕望:论方面广阔,述作宏富,且能深入为文者,我常推重吕思勉诚之先生、陈垣援庵先生、陈寅恪先生与钱穆宾四先生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陈寅恪,那是真正的书香门第出身。首先,他的爷爷叫陈宝箴,任湖南巡抚,是晚清著名的维新派政治家;其次,他的父亲陈三立著名诗人,与谭嗣同、吴保初、丁惠康并称“清末四公子”;再次,他还有个声名并不亚于他爷爷的岳祖父,台湾巡抚唐景崧。可以说,陈寅恪一出生,就是在浓浓的传统文化环境中成长的。

陈寅恪

        陈寅恪(1890年7月3日—1969年10月7日),字鹤寿,江西修水人。中国现代集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诗人于一身的百年难见的人物,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先后任职任教于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广西大学、燕京大学、中山大学等。

        1925年起,陈寅恪与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一道成为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陈寅恪讲课,从不拾别人牙慧。他曾言:“前人讲过的,我不讲;近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我自己过去讲过的,也不讲。现在只讲未曾有人讲过的。”因而,陈寅恪上课的教室,总是坐得满满的,一半是学生,一半是慕名而来的老师,就连朱自清、冯友兰、吴宓那样的名教授也一堂不漏地听他上课,人称他是“教授中的教授”。

义宁陈氏

二、 “义宁陈氏”

        中国有句古训:“诗书传家远,忠厚继世长。”

        有一个大家族,先后走出了清末维新派著名人物、湖南巡抚陈宝箴,走出了清末“维新四公子”之一、“同光体”诗派领袖陈三立,走出了近代画坛巨擎陈衡恪,走出了国学大师陈寅恪等人物。在权威辞书《辞海》里,陈宝箴、陈三立、陈衡恪、陈寅恪4人分立条目,一家三代祖孙4人享有如此殊荣者,翻遍《辞海》,仅此一家!

        这个家族,就是“义宁陈氏”。

        陈氏家族,“以诗书立门户,以孝悌为根本”。崇尚文墨,在躬耕之余,勤于课读,不惜代价,建书屋、立义学让琅琅读书声始终伴随着这个日渐兴旺的家族,亘古而强劲地传承着一袭墨香。正是这种内在人文精神的勃发,才有了这个家族日后的跃升与腾达,而孕育出一个名倾天下的文化大家族------“义宁陈氏”

义宁陈氏

祖父:“海内奇士”陈宝箴

        陈宝箴的文才、韬略和办事能力深为曾国藩所赏识,称他为“海内奇士也”。

正气凛然

        甲午海战以后,陈宝箴严厉谴责李鸿章“极知不堪战,当投阕沥血自陈,争以死生去就,如是,十可七八回圣听。今畏塞责,望谤议,举中国之大,宗室之重,悬孤注,戏付一掷”。当李鸿章从日本返回天津时,众人议论会再次出任直隶总督。正在天津督东征湘军转运的陈宝箴愤然不去拜见,并且扬言,如果李鸿章早上担任直隶总督,他当晚就挂冠而去。在黑暗污浊的晚清官场,陈宝箴正气凛然,真是难得!

思想开放

        虽然恪守儒家学说,但陈宝箴思想却很开放。他担任湖南巡抚时,大刀阔斧推行新政,整饬吏治,裁汰冗员,罢免昏庸贪鄙的官吏,兴办工商实业,开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以开迪民智、改变陈旧的风俗。不仅如此,他还向光绪皇帝上书,力荐张之洞入执掌军国大权的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和京外官员三十余人备光绪皇帝挑选。其中所举荐的杨锐、刘光第被光绪皇帝任命为军机章京,与谭嗣同、林旭并列为军机四章京。任湖南巡抚三年,是陈宝箴一生中最辉煌的时期。

最大建树

        陈氏父子希望“营一隅为天下倡,立富强之根基”。自上任以来,湖南推行新政,办学堂、算学馆、《湘报》和南学会,罗致“新党”。果然,不负一番努力,昔日闭塞、落后的湖南百废俱兴,成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省”。

父亲:“海内奇士”之 陈三立

        陈宝箴长子陈三立,年少博学,才识通敏,洒脱而不受世俗礼法约束。因深恶“八股文”,考试时用自己擅长的散文体答卷。初选遭摒弃,后被主考官陈宝琛发现,大加赞赏。从落第试卷中抽出选为举人。

(一)爱国佳话

        那时陈三立正当壮年,风华正茂,在儒家经世致用思想重吸取营养,主张维新变法。他常与思想开明的官员、文士如黄遵宪、梁启超、严复等人交往。谈论话题:纵谈国家大事,为民族复兴设计蓝图,论诗化文,切磋学术。思想上:视功名利禄为草芥,以救国为己任。甲午战争后,李鸿章赴日签定《马关条约》。陈三立闻讯,激愤异常,致电张之洞,“吁请诛合肥(李鸿章,安徽合肥人),以谢天下。”

(二)戊戌政变,陈氏受挫

        慈禧发动政变,幽禁光绪,通缉康梁,杀死“六君子”。陈宝箴因为拥护皇帝变法,被视为“帝党”和维新党,成为慈禧太后的眼中钉。发出上谕:“湖南巡抚陈宝箴,以封疆大吏滥保匪人,实属有负委任。陈宝箴着即行革职,永不叙用。伊子吏部主事陈三立,招引奸邪,着一并革职。”这一年冬天,被罢免的陈宝箴、陈三立父子携家眷,回江西老家。经济状况极端拮据,罢职后以及从湖南返回江西的途中,陈三立大病,第二年又病,险些病死。第二年陈宝箴长孙之妻亦逝。一年后,陈宝箴病逝。戊戌政变对陈氏一家的打击是沉重的。

(三)诗坛泰斗思想变化

      父亲遇难,家国之痛,陈三立无心仕途。政治上的失意和父亲被迫自缢,让陈三立的生活发生了转变。以诗为寄,居禁令青溪桥畔,自封“散原精舍”。

        陈三立自云:“凭栏一片风云气,来做神舟袖手人。”定居南京金陵湖畔,他把主要经历用在诗歌创作上。早年诗学韩愈、龚自珍,后来又深受南北朝和宋代诗歌的影响,特别是学习和继承了以黄庭坚为台柱的宋诗江西派的传统,融注成为自己的风格。他的诗歌创作代表了同光体诗派的最高成就,奠定了他在清末和民国初年诗坛的泰斗地位。

        注:同光体诗派,晚清诗坛的一个流派,属于这一流派的诗人,不宗盛唐,而以仿宋为主。陈三立居同光体诗派的最高成就。

        梁启超品论他的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

        晚年,陈三立怀念庐山。年近八十,溯江而上登庐山,遍览风景名胜。

      山居期间,蒋介石曾到牯岭避暑,很想见他,但他不愿与当政者交往。这便是“桃李不言,下自成溪”。

      这时,陈三立是一个“自由主义”者。只因政治伤我太深。我不认为自由主义是他的政治信仰。实际上,这只是他的政治底线。他是爱国的,只是并不参与设计民族复兴蓝图。

      1932年日军侵占上海,陈三立每日阅读报纸,见时局艰危,忧形于色。有时,梦中惊呼“杀日本人”。

      1937年,卢沟挢事变,他表示“我决不逃难!”日军欲招陈三立为官,他五日不食,忧愤而死,享年85岁。

陈氏父子

“清华三巨头”之一陈寅恪

        36岁的陈寅恪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欣赏他:“合中西新旧各种学问而统论之,必以陈寅恪为全国最博学之人。”

        陈寅恪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清华园闪不论学生还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的疑难问题,都向他请教,他一定会给人以满意的答复,所以大家都奉他为“活字典”、“活辞书”。

      父亲去世,多种因素促使陈寅恪在治丧期间右眼视为急剧下降。因延误治疗,后去美国医治仍未愈,结果双目失明。他退还英国皇家学会及牛津大学的聘书。1946年10月回国,仍于清华园任教。

      解放前夕,国民党政府经济崩溃。陈寅恪生活艰难。他采用以珍贵的藏书赠送学校的形式来换取胡适校长的资助。

    后来,应国民党教育部部长杭立武邀请,于岭南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院系调整,合并于中山大学。陈寅恪移教于中山大学,兼任中国文史馆副馆长等职。

      1962年,他的右腿骨折。在助手帮助下,他以耳代目,以口代笔,到晚年骨折卧床,仍然顽强坚持著述创作。

      十年动乱期间,陈寅恪遭到残酷折磨。多年藏书、诗稿,多被洗劫。1969年10月7日,他结束了瞽者生涯,含恨离开人世。

主要成就

      历史研究、新考据学、区域文化、宗教语言、诗文成就、教育贡献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

        陈寅恪长期致力于史学研究工作,研究范围甚广,他对魏晋南北朝史、隋唐史、宗教史(特别是佛教史)、西域各民族史、蒙古史、古代语言学、敦煌学、中国古典文学以及史学方法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陈寅恪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中国的历史考据学。

新考据学

        陈寅恪的著作,多属考证性文字,但他的考据方法,已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考据。他以考据为手段,在考证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还注意探求历史发展的规律。陈寅恪在继承乾嘉学者实事求是、精密严谨的考据之学时,也吸收了宋代学者追求义理的作风,注重探求历史的规律。在西方历史语言考证学派的影响下,他十分重视对语言工具的学习,并掌握了十几门外语。他利用自己所掌握的语言工具,对中外文资料进行比较研究:在西方文化史学的影响下,他在历史研究中引入文化史学观点,从民族与文化两个角度来进行研究,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陈寅恪对考据方法加以创新,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新考据方法。其考据方法的特点即“诗史互证”与比较的方法。

区域文化:

      蒙史、敦煌学、藏学、突厥学等深入研究。

1、蒙史

        《蒙古源流》是明朝万历年间内蒙古萨囊彻辰所著,其中夹杂不少神话传说,与元代蒙汉文史书多有不同,往往让人们困惑不解。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陈寅恪发表了4篇论文,探明了《蒙古源流》一书的本来面貌,使人们对原来困惑不解的难题,得以了解通释,对后来的蒙史研究产生重大影响。

2、敦煌学

陈寅恪的学术研究,虽然没有倾力于敦煌学,但是却在敦煌学资料的抢救、整理、敦煌学的确立及发展等各方面都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使敦煌学终于成为二十一世纪的“显学”。陈寅格从事敦煌文献研究并把它纳入到世界学术领域中,得到各国学术界的认可。

3、藏学

        陈寅恪对藏学、突劂学研究,他从不轻下断语,总以严谨的科学态度进行判别,不违驳事实,是一位史识与史德统一的典范。他严谨处理“赞美”与“求真”的关系,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至今仍然具有深远的教育意义·

        陈寅恪积极促进当时国内对于藏文书籍文献的保护和收藏,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曾存有陈寅恪整理的《西藏文籍目录》,除此之外,还曾在流亡云南蒙自时期撰写《蒙古源流注》,该书稿系依据其蒙、满文诸本,并参稽其所出之西藏原书、《四库提要》所谓“咖喇卜经”等者,考订其得失,与沈乙庵书大异。另又花费了大量心血比勘佛经的梵、藏、汉译本之异同得失而撰写《校记》。可惜资料及文稿均毁佚于战火。

4、突厥学

        在突厥学方面,陈寅恪摒弃了把突厥史作为隋唐史附属品的陈旧观念,肯定了“突厥在当时实为东亚之霸主”的地位。他以“外族盛衰之连环性”解释唐与突厥间力量的迅速消长变化以及霸权地位的急剧转化,表现出卓越的史识。

宗教语言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

1.宗教学

        陈寅恪对宗教学的研究,是他学术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早年因受到系统的方法论训练,又有深厚的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底,使他能够在宗教学研究里游刃自如。他的学术研究在国际学界也为专家学者仰止。陈门家学有浓厚的佛学气氛,陈寅恪之父陈三立曾就学于佛学大师杨仁山的祗洹精舍,潜心修佛。长兄陈衡恪自幼经受佛学薰习,且擅佛画。蒋天枢先生在《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中记叙:陈寅恪少时曾泛览祖父所藏“浩如烟海”的古籍佛典。佛学研究是他的宗教学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他利用丰富的语言学知识,开辟了南北两传比较研究的领域,注意研究中国佛教的源与流的关系,梳理佛教名相的产生和演变,指出了以往中国佛教翻译的“误译”或“误解”的问题。

语言学

        陈寅恪精通梵文和多种西域古代语言。更有盛传其通晓包括英、法、德、俄、西班牙、日、蒙、阿拉伯、梵、巴利、突厥、波斯、匈牙利、满、藏、希伯来、拉丁、希腊、回鹘、吐火罗、西夏、朝鲜、印地、暹罗等20余种语言。考察其游学经历,陈寅恪应当掌握日语、德语、英语。参考陈封怀回忆,陈寅恪应当掌握包括英语、德语、法语。考察其游学所学课程,陈寅恪应当涉猎梵语,希腊语,巴利语。考察其所记录笔记,陈寅恪应当涉猎藏文、蒙文、突厥回鹘文、吐货罗文(土火罗文)、西夏文、满文、朝鲜文、佉卢文、梵文、巴利文、印地文、俄文、伊朗文(应当是古波斯文)、希伯来文。

        众所周知,学习一门语言,有听说读写不同方面,而陈寅恪运用在学术研究中的,多聚焦于“读”这一个层面,通过阅读各种文字的文献来立论举证,而于其余的听、说、写方面,则没有明确证据。虽然陈寅恪所学习过的许多文字都是不必学会听、说、写的“死语言”,但就传说中的英、法、日、德、俄、古希腊语和拉丁语而言,除了英语、德语和日语外,对别的语言能否做到“精通”,也缺乏明证。而陈寅恪对历史语言学和“死文字”的运用,并非专注于通晓语言本身,更非是将学习外族文字作为奇巧淫技式的学问展示,他更多的还是借用语言为辅助工具,其学问的核心关照,还是海内文明、中土史地。

诗文成就

        陈寅恪不仅为大史学家,旧体诗亦卓然大家。他佩服陶渊明杜甫,虽爱好李白及李义山诗,但不认为是上品。他特别喜好平民化的诗,故最推崇白居易,在他《论再生缘》中所以有“论诗我亦弹词体”之句。有《诗存》问世。其平生著作,经过他的学生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蒋天枢的整理、校勘,一套二卷、二百万字的《陈寅恪文集》已于1979年编纂成册,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31]

教育贡献

        陈寅恪自1926年留学回国后,就任清华大学研究院教授,是当时清华“四大导师”之一。之后,成为清华大学唯一的中文系“合聘教授”,在师生中享有“盖世奇才”、“教授的教授”、“太老师”等称誉。在清华校园里,不论是学生还是教授,凡是文史方面有疑难问题,都向他请教,而且能一定得到他满意的答复。大家称他为“活字典”、“活辞书”。他讲课时,研究院主任吴宓教授是风雨无阻,堂堂必到的听课者;其他如朱自清等水准很高的教授,也常到教室听他讲学。哲学专家冯友兰,当时任清华大学秘书长、文学院长,可每当陈寅恪上《中国哲学史》课时,冯先生总是恭敬地陪着陈寅恪从教员休息室走出来,静静地坐在教室里听他讲课。他讲授的课程主要有《佛经翻译文学》《梵文文法》《两晋南北朝史》《唐史》《唐代乐府》《唐诗证史》等。

      陈寅恪对学生的爱护无微不至,对学生生活乃到毕业后就业问题,也非常关心。他认为问答式的笔试,不是观察学问的最好方法。做论文,要求新资料、新见解。他从不要求学生用死记方法,而是鼓励思考,他更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方式。“桃李满天下”,对陈寅恪来说,当之无愧。他为国家培养了许许多多的优秀人才,其中不乏如季羡林、蒋天枢等大师。

相关文章

  • 义宁陈氏:代代英才辈出,爱国佳话不绝

    一、“国学大师”陈寅恪 有一次讲课,兴之所至提起陈寅恪。中学生一脸雾水的样子,让我感慨。心中觉得,一定要写...

  • 墓迁碑记

    施氏迁墓碑记一 夫茶潭施氏一脉,自祖迁居,筚路褴褛,创业图强,克勤克俭,耕读传家,文韬武略,族群兴旺,英才辈出,...

  • 义宁怀想

    义宁陈氏之风骨,自陈公元起至陈小从共十世,其中多次迁徙,但蓝草的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陈宝箴,陈三立,陈寅恪,这三位晚...

  • 义门陈氏

    清明扫墓,今年延续往年一样,两大房人聚在一起祭祖,我父亲属23世,家族排倒3。今年轮值我家做东主事,祭祀结束后邀请...

  • 端午

    端午 年年岁岁诗人念 高贵灵魂染江畔。 千古佳话存人间, 爱国精神代代传。 祈福安康倾祝愿, 国富民强...

  • 这个神秘男人是如何做到"九子皆才俊"的?

    先来看看英才辈出的梁氏家族,“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梁思顺(1893-1966):长女,诗词研究专家、中央文...

  • 历史上精准到可怕的预言——八代之后,你的子孙将无人能匹敌

    说陈完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但他的子孙后代,可谓是英才辈出:田穰苴、孟尝君田文、孙武、孙膑、王莽…… 陈完...

  • 求下联

    上联: 笔墨纸砚代代传佳话 下联:

  • 真实平凡:马氏家训

    《马氏家训》 马氏家训,法理推定;代代传承,耀祖光宗。 孝敬父母,忠于国民;仁抚弱幼,义助危困; 以人为本,诚实守...

  • 江湖夜雨十年灯

    修水,古号分宁,清以后称义宁,位于赣西北边陲,自古钟灵毓秀,人才辈出。 落日余晖里,美丽的修河缓...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义宁陈氏:代代英才辈出,爱国佳话不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lat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