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5913293/8f39665189547aec.jpg)
歌德的诗作《漫游者》引起了诗人里尔克的强烈共鸣,深深触动了心灵。“只有从未被无休止的求知欲的光芒误导进入的泥沼中的人,才能获得自得其乐的安宁,就像库迈附近那位幸福的母亲。”
通过里尔克生动的描述,将这首情节简单寓意深刻的诗作叙述的情感致深。容光焕发、优美的意大利农妇与那位异乡漫游者,两个截然不同的人,即心满意足的幸福女人和奋进追求的青年,引发了诗人对幸福和艺术的联想。
漫游者一个沉思深陷泥沼中的人,似乎就是里尔克探索艺术痛苦历程的写照,无休止的求知欲,追求艺术的渴望,引发漫游者深深的思索。农妇的幸福感,山坡田野的安宁,触动了年轻人的心灵,同时也触动了里尔克的灵魂。
歌德在这宁静的氛围中,赞美神圣之地,赞美单纯质朴的农妇,旨在说明艺术的最高境界是无欲念、简约、无技巧,人的心灵的纯粹,未被污染是多么难能可贵。
事实上这是作者对纯真艺术的追求和心愿,是对唯美意境的渴望,对古典艺术的向往,对人类爱的相信、执着和期待。象征神圣化的庙宇虽被毁灭,但神的气息还在,庙宇的碎石遍布山坡,碎石砌成的小屋还在,虽不再属于庙宇,但它们却未被亵渎,肃穆坚韧静默着岁月沧桑。
漫游者在沉思,里尔克在沉思.--------
农妇是幸福的,在这宁静的山谷中,没有世间的纷杂与尘嚣,心灵得到净化,庙宇神灵的庇护,使这里的人和山谷田园笼罩在神圣、纯净、庄严的氛围中。
相比之下,漫游者面对这宁静的气氛,在漫不经心之中渐渐被感染、被触动。由此里尔克感叹到灵魂深处的不安情绪来自于对知识的无休止追求,并陷入泥沼而又无能力自拔的痛苦之中。
里尔克这篇随笔《漫游者——歌德诗作的思路与涵义》作于1893年,年仅18岁,两年后便离开了原奥匈帝国的布拉格——这个没有给他带来过温暖的家,永远也再没有回来。他一边漫游,一边思考,一边写作。里尔克赞美这首诗,对歌德诗中漫游者的内涵有着深刻的体味,影响了里尔克以后的创作历程。
纵观他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是在漫游思索中度过的,成为德语写作最有影响的象征主义诗人,晚年的旷世之作《杜依诺哀歌》和《致俄耳甫斯十四行》达到了不可逾越的精神高峰。两位艺术大师的思想相得益彰,对我们每一位追求真理的人来说,都会对漫游者的沉思、宁静的山谷、神圣的庙宇小屋和优美的农妇深深触动,去追寻艺术的真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