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林紫机构首次将焦点解决技术引进大陆。首期工作坊的带领者,是台湾心理咨询泰斗、萧文老师,幽默的萧老师说,每当有来访者向他诉说自己有多痛苦、问题多严重时,他就会开玩笑地问:“那你为什么不去死?“
听起来可能吓你一跳,一个心理咨询泰斗怎么会一开口就让人去死呢?事实上,这正是萧老师后现代咨询的开始。这个问题的真正含义,是帮助人们发现:原来自己身上还有许多没有被关注到的资源和力量,支持着自己带着问题生存;而问题的存在,有它特殊的意义。
后现代思潮下发展起来的焦点解决技术,和叙事疗法有很多共通的地方,同时又有很多好玩好用的方法,可以帮助大家“有病治病、无病防身。”这句话当然也是玩笑,在后现代来看,有没有病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迈向那个你想要的未来。
这个周末,为了给大家备课,我又特地重温了两部电影:《美丽心灵》和《心灵点滴》,再次被这两个人物传记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
《美丽心灵》讲述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博弈论的创始人约翰·纳什的故事。纳什因为精神分裂症产生了幻觉,尽管历经治疗,他终于可以重返讲台,但幻觉还是无法完全消除。恢复了自知力的纳什说:“我是疯的。我服用最新的药物,但我仍然看得见那些不存在的东西。我只是选择了不去理睬他们。就好像一顿心灵快餐,我选择不去纵容某些食欲,比如说我症状的食欲,还有虚构和想象的食欲。”
仔细回味这段话,你可以慢慢接近焦点解决疗法的核心地带——我们将不再聚焦于问题是如何产生的,而是聚焦在未来;我们将不再浪费精力来消灭问题,而是运用自己的资源和力量来选择如何应对。
《心灵点滴》更能反映出后现代的观点和焦点解决的奥妙。这个故事的原型人物是美国著名的提倡人文关怀的“小丑医生”亨特·帕奇亚当斯。帕奇医生颠覆了传统医疗模式下医生的权威形象和不平等的医患关系,关注病人的情绪和感受,通过一系列后现代天马行空的幽默创意,给病人带去心灵上的安慰。
电影开头,帕奇医生因为抑郁症自愿住进了精神病院,平庸和权威感十足的精神科医生完全帮助不到他,幸运的是,他遇见了患有天才综合症的亚瑟·孟德颂,亚瑟天天举着4根手指头问别人看见多少,答“4”的都错了,帕奇请教他到底是多少,亚瑟说:“如果你专注在问题上,就看不到答案。你要看别人看不到的,看别人惧怕、顺应及懒得去看的,以日日新的态度去看整个世界。”
亚瑟的这段话,点醒了帕奇,也点中了我们这周的主题:将焦点从问题上转移,你才有可能看到答案。
用这两部电影来作为预习铺垫,是因为,每一项技术流派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人性假设和生命哲学观点。如果我们希望它们为我们所用,就要先确认,自己是否真的允许自己的生命态度更加开放、允许更多的可能性发生。
有了这个态度基础,我们来看焦点解决究竟是什么。
焦点解决短程治疗是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由美国密尔沃基短程家庭治疗中心的Steve de Shazer 和 Insoo Kim Berg夫妇创立的一种心理治疗模式。它重视人际互动和系统观,不再使用抽象的心理概念来归类、分析或给来访者贴标签。它重视每个人的天分与能力,不去挖掘和修复错误,而是找寻已经能做或正在做的有效事情,或换个方向做一些不同的事情,从而创造改变的可能性。
焦点解决模式相信“个案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相信“解决办法一定隐藏在个案生活的系统中”。在这种模式下,咨询师和来访者都会带着好奇心、在来访者过往的人生经验中积极探寻、而不执着于存在的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