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春(原创)
天阴着,秋风起了,杨树 、桦树的叶子开始转黄。
小区右侧的胡同里,那个七十多岁的大爷仍旧在卖他的香瓜、西瓜和哈密瓜。
他中等个头,枯瘦的身材,黑黢黢的面庞,凌乱灰白的头发,迷离而又浑浊的眼睛里透着疲惫,上身穿着一件洗得灰白的灰黑色外套,里面穿着一件同样洗得灰白的蓝色衬衣,下身穿一条灰黑色的裤子,脚蹬一双高腰的已有些发白的绿色旧胶鞋,腰里挂着一个半鼓的腰包。
此刻,他正斜靠在他身后装满瓜的三轮摩托车上面对着马路抽烟。饶是斜靠在三轮摩托车上,也能看出他驼着的背。
我看了下手机里的天气预报,今天的温度是9℃——16℃。这样的天气,穿的少一些都会觉得冷,谁又会去买他的瓜吃呢?我这样想着,很为他的生意担忧。看得出,面对冷清的摊子,他也显得并不那么积极。
况且,他还要随时面对突然出现的城管。因为按照文明城市创建要求,他是不能够随意在市场以外的地方摆摊的,否则就会被驱赶,甚至是没收他的秤和商品,再外加罚款。
这样的天气,再加上城管的驱赶,怎么能够让他不为之感到焦虑呢。
天热的时候我经常买他的瓜。据他讲,他已经被城管赶过很多次了,秤也被拿过两次,都是交了罚款之后再去拿回来的。
他说市场上生意并不好,还不如在小区里好卖。他说他的家距离县城一个小时的路程,他每天都要七点从家里走,八点到县城。一三轮车瓜,他得卖一天,晚上六七点钟,甚至八点多才能到家。
他说,他卖瓜一年能卖个五六万块钱,都贴补给在外地上班的儿子了。他和老伴儿平时花不了几个钱,菜自己种,卖粮的钱就买点儿大米、白面、猪肉、药什么的就够了。儿子在外地买楼贷的款,买车也贷的款,他想帮帮他们。
我无法说他这样不对,只是我隐隐地为他感到心疼。
我知道这是中国大多数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只要有了孩子,就终其一生想要让子女过上更好的生活。哪怕是牺牲了自己,也都在所不惜。
然而,现实往往并不如他们所愿。他们倾其全部帮助的子女,很有可能会在挥霍他们的财富的同时还在训斥和嫌弃着他们;他们终其一生帮助子女,到头来却可能只换得个孤独终老,甚至无人问津。
我不知道他的儿子是否知道他的不易,是否会在他不能动的时候回来照顾他,或者把他和他的老伴儿接去照顾。我大概率的猜测,他可能始终都无法融入他儿子的生活。横亘在他们之间的,不只是两代人之间的不同认知,也还有城乡生活的巨大差别。
如果不出意外,他和老伴儿大概率是会在自己劳动了一辈子的土地上为自己画上句号。
因为他的儿子不会在城里花大价钱给他们买上一块墓地,很可能也不会在他们病倒的时候回来照顾他们。最可能在他们实在动不了的时候,会端茶喂药的象征性地表达一下作为子女的所谓孝道给村人看看,然后在他们故去的时候大哭一场以示“难过”,仅此而已。
当然,我这么讲,并不是说他的晚年就注定凄凉。只是相对而言,他们这一代人的晚年大多不是那么理想。
没办法,这也并非一定就是孩子的不孝。当然,啃老族注定是不孝的。
只是,当生活的重压让一个人除了自己再无法顾及他人时,很多我们不想看到的“不孝”场景就会出现。尤其对于刚进城的第一代人,这样的压力更加突出,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也越发巨大。其实很多人有时候不是不想,是不能。
在中国老年人的固有思维里,照顾好子女是一辈子的事儿。除非自己倒下了,或者子女的确能力很强,否则就得一直为子女操心劳力。这也注定了必然有一部分人晚景凄凉。什么时候做父母的真正能够先把自己活好了,老年人由子女导致的晚景凄凉现象也就能够有效避免了。
能活好自己都很不容易了,管那么多干什么呢?儿孙自有儿孙福,随他们去闯吧,适时放手才能逼他们真正成长起来。
可惜,太多人明知道无法护佑子女一辈子,却偏偏还要尽一切所能护其周全,以便让子女养成不劳而获而不是倒逼自己成长的恶习。真不知道,这样的父母究竟是在爱孩子,还是在害孩子。
或许,他们跟子女上辈子有仇,要不怎么会如此不惜一切地进行护佑?
是爱,让人们失去了自我;也是爱,让人们蒙蔽了心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