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之无声,食之有味

作者: 美丽和胖夫 | 来源:发表于2022-05-26 03:14 被阅读0次

    《红楼梦》里湘云行酒令“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有桂花油”,用桌上卤菜“鸭头”,调侃旁边的一众“丫头”。我尝鲜枇杷,也冒昧胡诌了两句“此枇杷并非彼琵笆,无有丝竹绕梁雅”。

    江南的枇杷汁多味甜,包装精美,长途运输后,仍然饱满齐整。

    枇杷的外皮很好剥

    这些漂亮的枇杷核不要误食,听说会氢氰酸中毒。


    关于枇杷,有几个故事很有趣。

    枇杷与琵琶

    古时一个人送别人枇杷,但是礼单上误把“枇杷"写成"琵琶”,收礼的人打趣写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不是这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
    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这个写了白字的送礼者也有点冤枉,因为枇杷和琵琶其实是有一些渊源的,琵琶是由少数民族传入汉地的乐器,演奏时,向外推的手势叫“批”,向内拢的手势叫“把”,故名“批把”。后来由于琴是木制的,就叫“枇杷”了。有种水果的叶子很像这种乐器,因此也被称作“枇杷”。一段时间内,乐器和水果通假都用“枇杷”两个字,汉末,才把乐器琵琶和水果枇杷分别开来。

    枇杷与卢橘

    英语里枇杷叫Loquat,是粤语卢橘音译过去的,据说这和苏东坡大大的一个错误有关。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东坡乌台案后被一贬再贬,后来到了广东惠州,他特别喜欢那的水果,于是写了这首诗。后两句传唱千古赞荔枝,前两句说的两种水果里面就有卢橘。他写了诗后,友人问他,卢橘是啥?他说是枇杷,友人问,如何证明?他说你去看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上林赋》中写到“卢橘夏熟,黄甘橙榛,枇杷橪柿……”

    聪明如苏大大,也有犯错之时,正是《上林赋》提到了卢橘、枇杷两个名字,才证明它们是两种不同水果。卢橘其实是我们今天说的金橘。

    东坡还有一首《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是这样写的:

    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
    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
    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
    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

    说的是他和好哥们惠州知州聚餐的过程,他们喝了桑落酒,吃了鱼和槐芽饼,还吃了用青槐叶捣汁和面做的凉面,大大不愧为老饕呀,真会吃。当然,席上也少不了美味的枇杷。

    明朝有个画家收到友人惠赠枇杷,礼单也写成了“琵琶”,他打开礼盒看后,幽默地说了两句话“听之无声,食之有味”。我把它用来做这篇小文的题目。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之无声,食之有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mcj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