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之无声,食之有味

作者: 美丽和胖夫 | 来源:发表于2022-05-26 03:14 被阅读0次

《红楼梦》里湘云行酒令“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有桂花油”,用桌上卤菜“鸭头”,调侃旁边的一众“丫头”。我尝鲜枇杷,也冒昧胡诌了两句“此枇杷并非彼琵笆,无有丝竹绕梁雅”。

江南的枇杷汁多味甜,包装精美,长途运输后,仍然饱满齐整。

枇杷的外皮很好剥

这些漂亮的枇杷核不要误食,听说会氢氰酸中毒。


关于枇杷,有几个故事很有趣。

枇杷与琵琶

古时一个人送别人枇杷,但是礼单上误把“枇杷"写成"琵琶”,收礼的人打趣写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不是这琵琶,只为当年识字差。
若使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

这个写了白字的送礼者也有点冤枉,因为枇杷和琵琶其实是有一些渊源的,琵琶是由少数民族传入汉地的乐器,演奏时,向外推的手势叫“批”,向内拢的手势叫“把”,故名“批把”。后来由于琴是木制的,就叫“枇杷”了。有种水果的叶子很像这种乐器,因此也被称作“枇杷”。一段时间内,乐器和水果通假都用“枇杷”两个字,汉末,才把乐器琵琶和水果枇杷分别开来。

枇杷与卢橘

英语里枇杷叫Loquat,是粤语卢橘音译过去的,据说这和苏东坡大大的一个错误有关。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东坡乌台案后被一贬再贬,后来到了广东惠州,他特别喜欢那的水果,于是写了这首诗。后两句传唱千古赞荔枝,前两句说的两种水果里面就有卢橘。他写了诗后,友人问他,卢橘是啥?他说是枇杷,友人问,如何证明?他说你去看看司马相如的《上林赋》。

《上林赋》中写到“卢橘夏熟,黄甘橙榛,枇杷橪柿……”

聪明如苏大大,也有犯错之时,正是《上林赋》提到了卢橘、枇杷两个名字,才证明它们是两种不同水果。卢橘其实是我们今天说的金橘。

东坡还有一首《二月十九日携白酒鲈鱼过詹使君食槐叶冷淘》是这样写的:

枇杷已熟粲金珠,桑落初尝滟玉蛆。
暂借垂莲十分盏,一浇空腹五车书。
青浮卵碗槐芽饼,红点冰盘藿叶鱼。
醉饱高眠真事业,此生有味在三余。

说的是他和好哥们惠州知州聚餐的过程,他们喝了桑落酒,吃了鱼和槐芽饼,还吃了用青槐叶捣汁和面做的凉面,大大不愧为老饕呀,真会吃。当然,席上也少不了美味的枇杷。

明朝有个画家收到友人惠赠枇杷,礼单也写成了“琵琶”,他打开礼盒看后,幽默地说了两句话“听之无声,食之有味”。我把它用来做这篇小文的题目。

相关文章

  • 听之无声,食之有味

    《红楼梦》里湘云行酒令“这鸭头不是那丫头,头上哪有桂花油”,用桌上卤菜“鸭头”,调侃旁边的一众“丫头”。我尝鲜枇杷...

  • 无题

    常于无声话, 常于他处言, 我何碌为, 且听之, 且任之。

  • 自私 or 私自?

    世态悲凉,以无私之名谋取自私之食,自己食之津津有味,别人食之气喘力竭。 世事狡猾,以自私之名迎接自由之光,自己感之...

  • 爱一个人(29)

    爱这个东西,无色无味却胜过有色有味的美食。正如老子所说的道: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

  • 520幸福迹——和而不同(第114周)

    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左...

  • 食之有味

    饭熟后要先放凉 在过去,人们煮饭都会有3个步骤:煮、滤和蒸。但是现在,人们有了电饭煲就省却了很...

  • 食鸡有味

    昨天,我买了一只整的龙岗鸡,清洗过后我加入红枣和莲子下锅炖微火慢炖了2个小时,关火前稍加一点点盐调味后,把鸡捞出来...

  • 食之有味

    有些味道,可能在平常是那么不经意,而今想来...

  • 食之有味

    从2017年1月开始,我在读书。其实这些年我一直在断断续续的看书,只是没有系统的 有规律的 带有目的性的读。下面...

  • 食之有味

    因你在 厨房有烟火,卧室有拥抱。 和爱的人一起吃饭即使粗茶淡饭也是一种心满意足,你爱的人亲自为你下厨,即使味道再不...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听之无声,食之有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mcj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