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汽车业一直是个大产业。有行业观点指出,汽车产业本身就是几万亿元的市场,而变身为大交通运输系统后,就已经是几十万亿元的市场,每一个环节斗殴酝酿着过去二十年来不曾出现的巨大投资机遇。但同样,也潜伏着巨大的风险。在经过前几年自主品牌和互联网造车新势力的积累,2018年的汽车业将发生巨大的变化。下面就阐述下汽车业在2018年的几大变化。
1、发芽:汽车新业态新技术集中爆发。
汽车界在经过过去几年的酝酿和力量积蓄,多项新事物有望在2018年破土发芽。从业态上来看,包括共享汽车的全面开发、汽车行业的新零售和新金融服务的扩展等;从技术上来看,则包括能提供更好体验的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技术,特备是无人驾驶技术的研发和推广,都有望在2018年出现关键性的突破。
2、发育:新消费下中国汽车的新成长路径。
2017年,我国汽车产销量继续创历史新高,汽车产销2901.54万辆和2887.89万辆,同比增长3.19%和3.04%,增速比2016年同期回落11.27%和10.61%。其中,自主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084.67万辆,同比增长3.02%,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3.88%。这其中,有很多市场认可是来自于众多自主品牌的高端化产品。二手车市场和汽车金融的概念也正在不断的深入人心,2017年全国二手车交易市场累计交易1240.09万辆,同比增长19.33%,交易金额达到8092.72亿元,同比增长34%;2017年汽车金融融资总额高达230.72亿元,同比增长近4倍,汽车金融发育速度明显加快。伴随着二手车市场的迅速发展,通过汽车金融购买二手车的消费者比例有望进一步提升。共享汽车在消费者积极维权的前提下,发展的更为健康。避免了共享汽车走向共享单车“野蛮生长”的轨道,为行业建立共享管理制度和相关规范奠定了基础。
3、发烧:巨量投资涌入,汽车业进入“躁动期”。
2016-2017年间,大大小小的传统车企和造车新势力们宣布投资的新能源汽车整车项目多达70余个,计划投资总金额达到4500余亿元,规划产能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100余万辆。这个产能数据,相当于2017年全年汽车产能的37.92%。从投资方看,BAT等互联网巨头纷纷跑步入场,零部件巨头万向集团、服装行业龙头杉杉股份、房地产巨头宝能集团、酒业巨头五粮液等通过收购传统车企布局汽车产业链,还有众多地方政府,也赶搭新能源这趟快车;从行业看,新能源汽车已经吸引了互联网、服装、房地产、酒业、家电等多个行业巨头前来跨界;从创业角度看,汽车行业是企业家身份最多元的,“老中青”几代同堂,大佬、海归、草根等多种面孔并存。
除了整车制造环节,动力电池、充电桩等新能源汽车的上下游产业链环节,同样具有很强的“吸金”能力。以动力电池为例,2017年1-11月,设计动力电池及相关产业链的投资项目共有78个,总投资额超1648亿元。汽车金融领域,2017年融资总额230.72亿元,较2016年增长近4倍。汽车电商平台,融资总额相比2016年增长超12倍。
在各路资本狂热追逐的负面后果就是,整个汽车行业都存在投资过热、产能过剩的问题。所有行业都无法避免一个基本规律:站在风口时期的投资有多狂热、产业热度有多高,投资降温、行业挤泡沫的阶段就有多痛苦。
4、发财:进入投资汽车新产业链的黄金期。
新能源领域的投资热点正在转移。从整车制造到新能源汽车上下游产业链,从直接领域到间接领域,比如充电桩硬件的投资布局、软件开发以及商业运营模式的投入等,都将成为新的投资热区。而智慧物流作为将最先实现的新产业模式,包括多家商用车企都已经将其作为了战略重点,并促成了多起大规模的跨行业合作。
智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等领域,都将得到政府的鼎力支持,但是否能实现国际化还很难说。政府在汽车销售及服务领域的政策以监管,将影响到传统的销售渠道和服务模式,而新型的汽车渠道和服务的线上线下融合,将极大的刺激到各路资本在此的大规模布局。
5、发轫:蛰伏期过后的爆发。
两级分化严重。合资品牌中了南北大众和上汽通用外,其他品牌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其中尤以韩系车和法系车为甚,日系车则实现全面飙涨。自主品牌中,吉利、长安、长城分列自主前三甲,更多的三四线自主品牌则普遍进入下降通道。
低潮期实现反转的品牌:合资阵营的福特、自主阵营的奇瑞和长安最具代表性,都将迎来新一轮的产品大年。
一汽-大众可能是2018年最具备增长实力的企业,近年来一直没有SUV的企业,依靠着轿车依然实现了每年的增长,并保持在企业行业前三的位置。2018年,旗下大众和奥迪都将迎来从大年,其中大众品牌要进行首款SUV以及多款全新车型的上市。参考上汽大众SUV的表现,毫无疑问的是一汽-大众在2018年销量将迎来大增。
6、发酵:2018年汽车行业潜在风险加剧。
首先,目前车市的增长已经基本处于低位,虽然乘用车市场在2017年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微增长。在购置税优惠政策退出之后,2018年的汽车市场表现难言乐观。一些机构对2018年车市的预测基本上都在5%以内,甚至更低,在这种大环境下,要想实现比往年更好的业绩,就必须从对手手中抢夺,这将使得2018年的业绩表现更加分化。
其次,2017年新建立的造车品牌,并没有传统汽车打拼多年建立的渠道和品牌,也没有用户基础。市场拓展已经比较艰难了,造车新势力们的产品还将和自主品牌竞争,未来还将面对合资品牌的冲击,对于这些全新品牌来说,2018年将是比较艰难的一年,可能会有一些新造车企业出现危机,甚至是推出。
最后,即使是强势的豪华品牌,在2018年也会有自己的潜在风险。比如以价换量的凯迪拉克,沃尔沃的高层动荡,即将开启国产化的林肯也面临不小的挑战,而奥迪和奔驰、宝马直接的竞争,可能会出现新的排位,这些对豪华车市场来说,无一不是热点。而上汽奥迪会不会再次引发奥迪在华发展的波折,目前也很难预测。
另外,已在百万门槛之上的吉利,将如何解决后续的发展问题?是否能顺利站稳百万辆销量的规模?重金打造的自主品牌,能够成为新高端的主力军之一?在国企中,2018年的东风集团在自主品牌的发展道路上可能会遇到瓶颈。如何在多个品牌之间协同作战,发挥更大的优势,是接下来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7、发霉:旧病+新疾,汽车业负重前行。
首先,2018年行业淘汰会继续加速,一些品牌要从衰落走向发“霉”。
其次,发“霉”的不仅仅是汽车整车企业和品牌,在资本风口上的创业大军也是如此。
第三,即便是在如今参与者众多的新造车企业中,一些企业也已经开始“发霉”,呈现出败退的迹象。
第四,汽车行业存在一些久久不能根治的顽疾,例如汽车维权难、二手车数据造假、排放造假、自主品牌山寨等问题。
第五,另有一部分问题是受限于行业发展的阶段性,需要持续的推动方能进一步解决。
8、发力:车企格局变化在即。
移动互联和人工智能正在进一步向汽车行业渗透,2018年将是中国汽车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正面抗衡、行业传统与新势力短兵相接的新时代。
在产能过剩、成本上升和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中国自主品牌敏锐的察觉到高端化这条必由之路。自主品牌只有对高端品牌和高端产品的成功打造,才能提升品牌形象,并提升产品的溢价能力。2018年,中国自主品牌将持续在产品和品牌发力,进一步瓜分合资市场份额。
自主品牌此前多次冲高失败的案例也让其痛定思痛,在产品和技术方面不断发力。尤其是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的大风口之下,2018年自主品牌甚至会有望在部分关键技术领域上实现对外资品牌的反超。
事实上,以新能源汽车为基础,通过整合自动驾驶、智能互联技术来打造汽车新的系统解决方案和构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新业态,正在让自主品牌不断找到技术发力的突破口。
合资品牌除了集体进入SUV市场,在新能源汽车的投放方面也开始有真刀真枪的产品来发力中国市场。尤其是“双积分”政策的全面落地实施,车企在去年形成的新能源合资潮也会不断有成果落地。
9、发怔:汽车产业加速变革,“意外”将不再意外。
国内车企,尤其是国企背景的车企,可能存在并购和整合的可能性;
跨国车企的新合资潮也逐渐来临,究其原因正是在双积分政策即将落地的紧迫形势下,尽快找到一个能够贡献新能源汽车积分的合作伙伴才是最重要的;
2017年最受关注的自主品牌——吉利,成为新晋自主品牌销量冠军,还在于吉利开启了海外“买买买”的模式。但同时对于其风险忧虑的考虑也不绝于耳。
2017年汽车行业乘用车市场在同比增长仅为1.40%的情况下,2018年的形势更是让人担忧。而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超过50%的同比增长则预示着,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正在加快。
本文章为个人原创,未经同意,严禁转载,谢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