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陶片的经历

作者: 莲舍一卷 | 来源:发表于2022-06-06 23:05 被阅读0次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上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战国•屈原《天问》

我们从何而来,将往何处去?谁人在江畔第一眼仰望明月,又是谁创造了文字,又如何考证?先人们的疑问似乎我们同样无法回答,不过我们现在有考古学科,通过各种实物,我们能够一窥先民的的智慧。即便这样,我们仍有许许多多的困惑无法解答。

楔子:

我在初中的时候把县志来来回回读了几遍,哪里的山,哪里的河有什么特点和矿产、传说基本都了如指掌,那时候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在附近的河边捡“石头”,与其说是石头,其实是“石器”,从那时起逐渐培养起来的“见石辨器”的眼力,在乱石堆利,能非常准确迅速的辨别出什么是天然的石头,什么是人工加工的石器。

被拿来插花的汉代陶罐

前两天在工地溜达,整片的回填土和新生的杂草,深一脚浅一脚的艰难行走。不经意的网泥土砾石堆里瞥了一眼,一块裹着黄泥的“灰石片”引起了我的主意,由于裹着泥巴,只能辨别出是一片陶片,并没有更多的信息,由于陶片太小,甚至想扔掉,同事好奇又不解“要它干嘛”,我拿在手上仔细端详了一下,是一个有沿口的陶片,用手搓掉黄泥的同时搓掉了陶片本身的沙粒,脑袋里立马蹦出一个词——夹砂陶。如果我没猜错,这是一件时期至少在周以前的陶器残片。

夹砂陶残片

带回去用水清洗掉黄泥,露出了它本来的样子——非常细腻的黄色夹砂陶。圜底直腹颈部收线,口微撇。也就是说这是一片具备它原有所有特点的残片,这是可以复原全貌的。

夹砂陶残片

晚上跟学考古的朋友视频交流了一下,确定是夹砂陶,最晚不会晚于公元前2000年,不会早于公元前4000年。主要依据首先位置在山东,夹砂陶特征的陶器属于大汶口文化或者龙山文化,时间跨度在公元前4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陶质或有轻微石化倾向。其次砂质均匀细腻,这符合新石器晚期陶器的特点。早期夹砂陶较为粗糙,常混有粗质颗粒。主要不能确定的是有没有耳,有没有盖。

不过这都已经不重要了,我们不知道它的主人是谁,它又是用作什么用途,唯一可以确定的是它确实来自遥远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先民曾经在我脚下的这片土地耕耘劳作,并且创造了我们绚丽璀璨的中华文明。

夹砂陶三足鬲— 莒县博物馆藏 夹砂陶尊—莒县博物馆藏

莒县博物馆现藏有中国最早的刻有文字符号的陶尊,关于文字的解读郭沫若、许进雄、李学勤等众多学者做出不同的解释,有“天再旦”、“日月同出”、“炅”、历法符号、等解释。


相关文章

  • 一片陶片的经历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上古之初,谁传道之?上下未形,何由考之。——战国•屈...

  • 与一片陶深情相遇

    徜徉在午后的风里 古渑仰韶大地 氤氲着厚重而质朴的气息 在这里 我与一片陶不期而遇 这片陶带我走进七千年前的韶光里...

  • 雨打梧桐风萧萧 第六十七章 驿动的心

    上节回顾:陶雨桐听着陈平讲黄叶的事,一夜转辗无眠。台风过后,世界一片狼藉,雨桐的心也是狼藉一片! 陶雨桐坐在医院重...

  • 《白夜行》‖暮秋

    <落叶> 想你时,树上就会掉下一片落叶, 一片,一片的落叶 我会想起离开的村庄 老树,青苔,一罐陶水 你陪我走过的...

  • 2018-10-25一片老陶片

    一片老陶片 文/王成礼 像一片秋叶,更是一只泥塑的风筝 割腕削臂的线,扭不成一条能飞的绳。切肤之痛 斩断情仇、爱和...

  • 陶片

    始于石, 化为泥, 千度成陶, 终为神器。 多年以后粉身碎骨, 似要回归于尘土。 谁遗弃了神器? 谁破坏了神器? ...

  • 土陶人 心头一片绿

    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 " 良人的第 22 篇文章 " 日期:2018年5月1日 此壶碰不得 一碰就醉 它比酒更陈 ...

  • 所谓爱

    滋生于友情 建立一片屋顶 然后经历风雨 可得一片痴心

  • 雪,一片一片一片一片

    雪,一片,一片,一片,一片,在天空静静缤纷。这是范晓萱唱的《雪人》里的一句,其他歌词全部忘记,唯有此句,铭记在心,...

  • 雪~~一片一片一片一片

    盼望着盼望着,雪终于来了,来得不急不躁,伴随着淅淅沥沥的雨,包围了济南的冬天。从早上细细密密的小雪点,到中午大片大...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片陶片的经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mrsm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