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史略述(5)

作者: 业余养花 | 来源:发表于2024-03-22 07:28 被阅读0次
童年时光

以前的农村普遍对教育不重视,不少家庭的孩子甚至到了学龄也不去学校读书,除了帮家里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外,就是玩儿。

其实玩儿也没什么好玩的,都是根据即有条件想出来的取乐方式。

比如跳绳、踢毽子和斗鸡(单腿站立,两手抱住另一腿,模仿鸡状向对方进攻)。

还有老鹰抓小鸡、骑毛驴和捉迷藏(一般在冬季月高风微的晚上,钻到草垛、柴堆里,让对方找)。

此外,养鸟、养蝈蝈、养猫、养狗也很普遍。

我喜欢捉蚂蚱和蟋蟀。不但能喂鸟,还能埋在刚做完饭的炉灰堆里烧烧吃。在缺油少肉的年代,的确是一道美味。

还擅长爬树,一方面是为了掏鸟窝、抓知了等,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采摘树上高处的果实。

农村买不起水果,像桃、李、杏、枣、柿都是自家树上结的,但谁家也不是什么果树都有。

桃、李、杏树相对矮小,方便采摘,为了防止偷盗一般都种在院子里。

在院落之外,如房前屋后,池边地头,或暂时不用的宅基地,也会散栽着一些零星的枣、柿等树类。

枣子和柿子不成熟时都不好吃,也没人招惹它们;由于这些树都长得很高大,成熟后也不易收获干净。

这时,我就能爬上去捡漏,往往能把自己的口袋收获得满满的,心里特别有优越感。

令我有点近乎上瘾的是,和小朋友们玩砸砖赢杏核(读胡)。

就是玩伴们分别把同等数量的杏核放到一个砖块上,再用老母(小瓦块或大杏核)轮流去砸砖块上的杏核,谁砸下来归谁。

轮流的顺序很重要,越靠前越好,但这个好顺序的获得,也是通过比拼挣得的。

通常是划一条直线,站在规定的距离点,向直线跟前投放老母,谁的老母离直线最近就得第一,其他以此类推。但不能压线或过线,那样就算老了,排在后面。

玩的熟练,砸的准头就高,得到好顺序的可能性也大,会赢;反之就输。

腌辣疙瘩菜时把杏仁放点味道特好,能吃上用自己赢来的杏仁腌制的辣疙瘩菜,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我们那离江河湖海都远,但庄前(南边)有两方池塘(我们叫坑),从村西头一直延伸到村东头,因此也没少玩水和抓鱼。

池塘可能是早年建造房屋时挖土所致,水深随雨量的不同而异,一般都有两米多,很少有干涸的年份。

东党村的地势是南高北低、西高东低,若遇到雨多季节,坑里的水会外溢,由西坑漫过路面流向东坑,东坑也满了,再顺着排涝沟流向东北比较低洼的地方,最后汇入远处的河流。

大坑的南岸水边长满了芦苇,北岸连着村里的住户,比较干净,岸边栽了好多柳树,人们通常在这里洗衣或乘凉。

那时家里没空调、电扇之类的电器,连电都没有;家家又垒起小院,通风很差,热天烧火做午饭能热得浑身冒汗。

吃午饭时,都喜欢端着饭碗来此,蹲在树阴下,边吃边享受着掠过水面吹来的微风。

午饭后,男人们都在有芦苇遮掩的地方脱光衣服,一丝不挂地以不同姿势跳进水中,尽情地享受降温带来的舒适感。

我的水性不错,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通过耳濡目染自学而成的。

坑里点点片片长些藕莲、菱角及多种叫不出名字的水草,还野生出好多本土鱼类。

玩水的小伙伴多时,经常排成半圆形,统一用狗刨式,使劲踢打水面,把鱼往岸边逼;当落荒而逃的鱼跳落到岸上时,很容易就被抓到了。

有时自己也会早早地起床,光着屁股游到中间的苇台上,捡忘归家的鸭子下的蛋。

逢到雨季,庄稼地里不能干活,许多人会戴着斗笠或披着蓑衣,寻个岸边僻静的位置抛饵放线,然后蹲下身子耐着性子等鱼上钩。

我的鱼钩都是自己用缝衣针在灯火上烧红捏成的,热衷垂钓也不纯粹为了享受快感,主要还是看上鱼身上那点肉,因为大小钓几条,都能给饭菜增添点香味。

隔壁的中党村前也有大水坑,遇到发水时,水会先从他们那里溢出,顺着路边的水沟流入东党地面的水坑里,然后再往更低处流。

这时孩子们会在不同水段用背篓、箩筐或编篮等拦截堵鱼,有时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堵鱼位置会沿着水流上下走好远的路,甚至起得很早归得很晚,衣服被雨淋湿后,冻得瑟瑟发抖也咬牙坚持。

河南地处中原,虽山少平地多,但由于人口密集,摊到每个人也就一亩来耕地;加上肥少地薄,也没优良品种,庄稼普遍产量低,生活水平大都在贫困线以下。

具体到我们那个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麦子种得少,可能是产量低的缘故,只有逢年过节,或刚打下麦子的时候才能吃到白面。

大豆可以接着麦茬种植,相对要多些,但大豆粘性差,和不成团,除了磨豆腐之外,很少能做其他什么主食用。

当地都是把大豆和红薯干掺合在一起磨面,红薯的粘性大,二者中和后,勉强可以擀面条,但下到锅里会断成小段。

通常会向锅中撒入适量面粉,既能增加面汤的黏稠度,也可避免小段面条沉底糊锅;再放些干芝麻叶或干红薯叶,做好后有点像菜粥或胡辣汤。

红薯相对产量高,是当地的主食,家家都有红薯窖,整个冬天都吃这个东西。有时囫囵蒸着吃,有时切块熬红薯茶喝。

红薯不易存放,坏掉就浪费了,所以在收获红薯时,都要晒上些红薯干储藏起来。

红薯干可直接熬茶喝,除捣碎掺黄豆磨混合面外,单用红薯干也能磨面,一般都是蒸薄饼或锅贴吃,筋得几乎咬不动。

做饭烧柴一般都用秸秆,如棉秆、豆秆,芝麻秆等;高粱杆都可以盖房或编席用,舍不得当柴烧;生产队里脱麦粒时,已经把麦秆碾成碎片,通常留下喂牲口,自家的麦秆一般都留着修补房顶,也舍不得当柴烧。

当地的多数家庭晚上都不做饭,这种节省过日子的习俗,肯定与粮食和柴禾的短缺有关。

穷困地区的孩子,并没有因生活的艰难而感到不适;相反,很简单的游戏、娱乐形式,都能让他们开心。

只是大人的忧虑不免会过早地影响着孩子,从而转嫁到他们身上。常言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意思就是穷人家的孩子不得不过早地承担些家庭生活的责任。

小小的孩子能干些什么呢?我们那地方,平时就是打草、捡柴、喂养家畜,或帮助烧火、做饭、洗刷碗筷、打扫卫生,或在自留地里忙些农活等。

麦收季节,孩子们要在麦茬地里搂麦草、捡麦穗。

挖红署的季节,从地里往家运红薯,有时还就地切片、晾晒,干了再捡回来。

红薯切片是在类似于现代厨房里的蔬菜切片器上完成的,这种专切红薯的切片器我们把它叫红薯推子,刀片固定在靠近木板的一端,木板的宽度一般20公分以上,长度80公分左右,刀片与木板之间留一条缝隙,通过调整缝隙的大小来调整切片的厚度。

使用时把推板放在条凳上,坐到上面起固定作用,然后抓住红薯沿推板往刀刃上推,切下的片会落在地上或盛具里。

干这种活有危险性,尤其一块红薯快切完的霎那间,握红薯的手要松开,五指翘起,用掌心按住缓慢向前送出;不然,会割伤手的。

我就犯过一次这样的错误,把无名指撞到了刀刃上,前端当时就被割成两半,血流如注;六十多年过去了,至今还留有疤痕。

相关文章

  • 《雪漠心学概论》读书笔记:心学概述(5)

    阅读内容:《雪漠心学概论》:心学概述(5) 【(四)佛学心性论略述 】 【佛学精髓以心性为主,心性亦称为佛性,佛学...

  • 普门品略述之缘起

    原文地址:普门品略述之缘起 2019-09-30 12:02:59 普门品略述之缘起 两天之前,很愁苦,睡觉之前,...

  • 普门品略述之一

    原文地址:普门品略述之一 2019-09-30 13:00:24 普门品略述之一 妙法莲花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 尔时...

  • 普门品略述之三

    原文地址:普门品略述之三 2019-10-01 10:45:34 普门品略述之三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观世音菩萨...

  • 家史

    我妈是一个不服输的人,对于生活的挫折从不会屈服,她也不甘心自己活的比别人差。她是一个十分爱孩子的人,她说苦...

  • 家史

    我祖籍是四川省德阳市新市镇金兰村。根据百度百科提供的资料:邓氏发源于今湖北襄阳团山镇邓城村,春秋时邓姓人最集中的地...

  • 家史

    说说自己的家史。 我们在村里辈份较低,推测可能由外地迁来。外乡人到人家的地盘,自然不敢攀大辈。 高祖父吸大烟(鸦片...

  • 家史

    每一个家庭都有一段属于自己家庭的家史,虽然没有名人大家的家史那样的辉煌灿烂,也没有那么多跌宕起伏的历史事件...

  • 无标题文章

    家史

  • 词的略述

    词,大家都知道又称长短句、诗余等等。按照王静安先生“一代有一代之学问”的说法就和唐诗一样,词最被大家所熟知的称呼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家史略述(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aco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