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僧壁
李商隐
舍生求道有前踪,乞脑剜身结愿重。
大去便应欺粟颗,小来兼可隐针锋。
蚌胎未满思新桂,琥珀初成忆旧松。
若信贝多真实语,三生同听一楼钟。
【注解】
1.求道:追求得道。宋何薳:“汝刳心求道,而烧假银何也?”
2.乞脑剜身:《因果经》:“菩萨昔日以头目脑髓以施于人,为求无上真正之道。”
3.结愿:【佛学大辞典】(杂语)法会之末日也。
4.粟颗: 一粒米。佛教认为“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内煮山川。”
5.针锋:《大般涅盘经》,“又见诸佛其身姝大,所坐之处如一针锋,多众围绕,不相障碍。”
6.蚌胎:《吕氏春秋》卷九《季秋纪·精通》:德也者,万民之宰也。月也者,群阴之本
也。月望则蚌蛤实,群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群阴亏。夫月形乎天,而群阴化乎渊;圣
人形德乎己,而四方咸饬乎仁。
7. 新桂:新月。传说月中有桂树,因称。唐李贺诗:“新桂如蛾眉,秋风吹小绿。”
8. 琥珀:古代松柏树脂的化石。色淡黄、褐或红褐。晋张华卷四:“《神仙传》云:‘松柏脂入地千年化为茯苓,茯苓化琥珀’,琥珀一名江珠。”宋苏轼词:“琥珀装腰佩,龙香入领巾。”
9. 贝多:借指佛经。唐张鼎诗:“贝多文字古,宜向此中翻。”
10.真实:【佛学大辞典】(术语)观音之圆通有三真实之说。文殊就观音之耳根圆通,举三真实而称赞之。一、眼不见障外,乃至意乱而不定。是通真实。二、十处打鼓,同时闻之。是圆真实。三、声有息时,亦不失闻性。有时闻为有,无时闻为无。是常真实。愚案是一往之说也,论实理,则六根皆有三真实。
11.三生:【佛学大辞典】(术语)即三世转生之意。
简译:
大中五年(851年),李商隐随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入川任节度书记官。在此他遇到了佛门大德智玄国师,据《宋高僧传》记载:“有李商隐者一代文宗,时无论辈,常方从事河东柳公梓潼幕。久慕玄之道学,后以弟子礼事玄。”
舍生而追求佛道之事是有前人的踪迹可循的,菩萨昔日以头目脑髓施于人,只是为了结下诸多的佛愿修成佛法。
佛法玄妙深奥。从大处说,世界可以可藏于一粒米之中;往小处讲,佛身所坐之处可以如一针锋,即使很多人围绕也不相障碍。
佛法讲的是因果循环和前世今生,就像月为众阴之本也,蚌胎是阴,当月暗的时候蚌胎就虚,月圆的时候蚌胎就实了。松树是琥珀的前世,在琥珀刚刚形成的时候,还不是琥珀,本质上还是昔日的松。
如果你们相信贝叶经的真正奥义的话,就应该三生三世都在佛堂那清亮的钟声里参悟佛法呀。
脉络浅析:
这首诗讲佛法之精妙,以明向佛之心也。
首联用“乞脑剜身”和“结愿”两个佛典,来说明自己求佛向道是有前迹可循的,是为了结愿而修成佛法。
颔联承接上联而写,为什么要修佛法呢?因为佛法玄妙深奥,用“大欺粟颗”和“小隐针锋”两个佛典来说明。
颈联承接颔联进一步写佛法的玄妙,用“因果循环”和“前世今生”两个佛学重要思想来说明。上句写的是“因果循环”的具体例证,下句写的是“前世今生”的具体例证。
尾联呼应首联,既然佛法这么精妙,那么就应该“三生同听一楼钟”去参悟佛法,实际上是表达了自己的向佛之心。
这首诗没有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而是用了诸多佛典,阐明了佛法的玄妙之理,婉约地表达了自己的向佛之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