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七律脉络浅析十七

作者: 花外踏香泥 | 来源:发表于2022-01-04 10:39 被阅读0次

    二月二日

    李商隐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1. 二月二日:中风俗,二月二是踏青的节。

    2. 吹笙:喻饮酒。宋张元干《浣溪沙》词题曰:“谚以窃尝为吹笙云。”辽李齐贤 《鹧鸪天·饮麦酒》词:“饮中妙诀人如问,会得吹笙便可工。”

    3. 花须:花蕊。唐杜甫诗:“见轻吹鸟毳,随意数花须。”宋张表臣词:“寻柳眼,觅花须,春色知何处。”

    4. 柳眼:早春初生的柳叶如人睡眼初展,因以为称。唐元稹诗之九:“何处生春早,春生柳眼中。”宋周邦彦词:“爱日轻明新雪后,柳眼星星,渐欲穿窗牖。”

    5. 无赖:无所倚靠;无可奈何。汉焦赣《易林·泰之丰》:“龙蛇所聚,大水来处,滑滑泲泲,使我无赖。”

    6. 元亮井:晋陶潜字元亮,辞职归隐后赋诗云:“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朽株。”见《归园田居》诗之四。后以“元亮井”为忆归之典实。

    7. 从事:指任职。唐韩愈:“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州间。”

    8. 亚夫营:汉将周亚夫驻军细柳(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南渭河北),防御匈奴,营中戒备森严。文帝亲来劳军亦不得入,及至以天子名义下诏令,始开营门。见《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后因以“亚夫营”称戒备森严的军营。唐杜甫诗:“故乡归不得,地入亚夫营。”

    9. 风檐:指风中的屋檐。周密:“赵胜负喧风檐,候樵牧之归。”

    简译:

    大中五年(851)春夏间,李商隐的妻子王氏亡故。同年七月,他应东川节度使柳仲郢之辟,入幕任节度书记,于九月上旬撇下幼女稚子,只身远赴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开始了他一生中最后也是时间最长的一次幕府生涯。写这首诗时,他在柳幕已经三年了。

    二月二日来到江边,在渐暖的东风中一边听着笙歌一边独自饮酒。

    花枝上的花蕊和宛如初开睡眼一样的柳叶,在各自无所依托地飘摇。而紫蝶和黄蜂却还在围着它们飞舞,好像有割舍不断的深情。

    我已离家三年,一直在像亚夫营一样的柳仲郢幕府中任职,真是渴望如元亮赋其井灶那样归隐故里呀。

    新春的江滩之水,你不要去揣摩游人之意,以为都喜欢听你那欢歌似的潮声,在我这个羁旅之人听来那就像深夜风中屋檐上无情的雨声啊。

    脉络浅析:

    这首诗写的虽是春天踏青之事,却无一丝欢喜之情,通过对春景的“自性”描写,表达了羁旅中的无比思乡之情。

    首联直接点名时间、地点和事件,“二月二日”和“东风日暖”说明了是春天,“江上”写的是地点,“闻吹笙”写的是事件。唐人通常不管悲喜,都是闻歌而饮酒,所以用“吹笙”而喻饮酒。

    颔联写江边所见,上下句是转折关系流水对。“花须”“柳眼”句内自对,“紫蝶”“黄蜂”也是句内自对,而“无赖”对“有情”,对仗非常工整。“花须柳眼”本来是美丽春天景色,可是在愁人眼里却是“无赖”,为什么说“无赖”呢,因为自己漂泊在外寄人篱下,所以看“花须”和“柳眼”在春风中飘荡,就和自己一样无所依靠呀。那为什么说“紫蝶黄蜂俱有情。”呢?因为想到了远在家乡的幼女稚子,把紫蝶黄蜂比作自己的子女,他们像紫蝶黄蜂贪恋花色那样,正是围着父母打转的年龄,可是妻子离世,自己漂泊在外,有情也似无情啊。

    颈联承接上联的“思儿”之意而写,自己已经离家三年,又有一双无人照料的幼子,思归之心可想而知呀。这联用了“元亮井”和“亚夫营”两个典故,非常自然贴切。虽然没有一个思字,但所表达的思意却无比深长。

    尾联承接上联的“思愁”之意而写,通常人们春游踏青,听到岸边的潮水声,都是美妙欢乐,但对自己来说听起来却是无比的烦心,就像听到了家乡幼子居住的茅檐在深夜的风中被雨水击打一样。“新滩”呼应了首联的“江上”,“风檐”呼应了颔联的“思儿”。

    整首诗一反春游踏青之作的喜乐之情,使用流水对句法,和对比、双关以及反衬的修辞语法,围绕一个隐含的“思”字,联联相承、句句含情、前后遥相呼应,蕴藉而又深刻地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李商隐七律脉络浅析十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ldqc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