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城虎贲
(一)“我79师只要还有一个人在,就得往前线顶!”
“将军,将军,敌人马上就要冲到指挥所来了,咱79师已经全打完了,后方有个小树林,您赶紧选跑去躲躲吧!”79师师部警卫连连长杨冀华冲进师指挥所,而此刻79师师长张靖甫正呆坐在地图前抽着烟。
“将军敌人的进攻太凶了,警卫连抵抗不了几分钟,您不撤就没时间了。”杨冀华急切地催促着张靖甫。
张靖甫从椅子上站了起来,猛吸一口烟,面对着急躁的杨冀华,这个当时从淞沪战场上救过来的新兵,张靖甫突然泪眼模糊。外面的枪炮声愈加激烈,这简陋的指挥所中也不时有尘土和木屑掉落。此刻他想到了自己戎马的二十七个年头,在这二十七年的军旅生涯中他从上海淞沪战场一直打到南京保卫战,从南昌会战打到上高会战,经历大大小小的战斗数百起,这数百场战斗的出生入死也使他从一个黄埔四期毕业的小排长一直成长为了中将师长,当然也使他从一个青葱的毛头小子变成了一个面含沧桑,胡须苍苍的中年大叔。
这个中年大叔非其他师长、军长一般对个人的形象特别讲究,张靖甫是个极其务实、稳重、平和的人,他喜欢与战士同吃同住,喜欢将自己的指挥部放在距离前线阵地最近的地方。作为一个山东汉子,他也喜欢抽浓的烟、喝烈的酒,或许、或许没有那把常常带在身上的委员长曾授予给他的指挥刀和那被他称为“裹尸布”的满是硝烟味儿和血腥味儿的将军皮衣的话,那他可能会被认为是中国万万个农民中最为朴实的一位。张靖甫,这位中年大叔今年刚刚四十六岁,但头发却大半已花白,黝黑的皮肤、深深的皱纹,对!还有那深邃的眼睛和那三句离不了脏字的大嘴巴,下巴上布满可以满是风霜的坚硬胡茬,承载着这种厚重的脸的是那布满伤疤的同样厚重的伟岸身躯。在他升任师长那年,委员长下到师里视察,问他什么叫男人?当时他一句话没说,直接脱光了身上的衣服,只见身上的疤痕大概有五十多处,委员长惊叹不已,忙说“真男人莫若张靖甫!”承载这副厚重身躯的是那同样厚重的双腿,其中一只腿断过两次,一次是在南京战场上,一次在南昌会战中。
“将军,快走吧!真的没时间了。”警卫连长杨冀华催促得更加急切。
“走!”张靖甫终于从地图前的木制椅子上站了起来,随后他将烟头掐灭。“走,去前线看看。”说着,张靖甫一瘸一拐向着门口方向走出两步。
“将军啊!前线已经打完了!真的已经打完了呀!”杨冀华哽咽起来。
“那也要去看看,我79师只要还有一个人在,就得往前线顶!”张靖甫拔出插在腰间的手枪出了指挥所的门。
外面的枪炮声要比指挥所里面更加激烈,硝烟弥漫了整个阵地,张靖甫顺着坑道往前方阵地俯身奔去,杨冀华跟在后面此时他已经拿这个固执的师长没有任何办法了,他在张靖甫身边这么多年他太了解他的这个师长的性格和脾气了。在距前沿阵地仅剩几十米的时候张靖甫猛然抬起头,前沿阵地的惨烈已被他清清楚楚看在了眼里,到处都是战士的尸体。有些尸体已经僵硬,有些还在喷涌着鲜血,在这遍地横尸、满目疮痍间,还有几个战士正疯狂地扣动着扳机,他们似乎要将最后一颗子弹打完。 张靖甫瘫坐在坑道中,他将烟盒里仅剩的最后一根烟点着,然后狠狠地吸了起来。
“将军,前线阵地的情况您也看到了,咱们赶快撤吧!”杨冀华看到此时张靖甫的表情如在指挥所地图前一样呆讷。
“撤?哈哈哈哈”张靖甫突然大笑起来。
你跟着老子南征北战也七八年了吧!你跟我说撤!”张靖甫大怒起来。
“可是……将军……”杨冀华支支吾吾道
“你先别说了,唉!回想我这二十年的出生入死,不说立下多少汗马功劳吧,但也至少对得起自己穿的这身军装。今日一战可怜了我79师一万多的兄弟啊!对不起了,兄弟们;对不起了,委员长;对不起了,我中国人民!”张靖甫怒吼道。
最后他将紧握的手枪举起,对着布满硝烟的天空连开三枪。此时,杨冀华被张靖甫震撼住了,他理解师长的心情,但他也无力回天只能任凭泪水在眼中打转。
“回去告诉委员长说我张靖甫战败了,有愧于委员长,有愧于民族,有愧于国家。”张靖甫将杨冀华抱住,痛哭起来。随后张靖甫松开双手,从坑道中站了起来,面对着前沿阵地他呆望着。
“等仗打完了,国家光复了记得到我坟前烧点纸、撒点酒,告诉我一声。”他的声音异常平和、稳重。
当杨冀华反应过来,只听一声枪响张靖甫便倒在了坑道中,随后鲜血喷涌而出,浸染了寒冷而干燥的土地。战场上枪炮声依旧激烈、硝烟依旧弥漫。这苍茫的天地不会因为一个人的逝去而会变得寂静不已,反而在杨冀华的痛哭声中变得更为凄怆。此刻真正的寂静似乎只属于倒在战场上的张靖甫,他双眼紧闭,异常安详,不像一位叱咤疆场的将军,更像一位闭目沉思中的哲人,只是鲜血染红了他的将军皮衣,染红了大帅授予他的指挥刀。在张靖甫倒下的地方,刚刚被将军吸尽的烟头熄灭,化为灰烬任风吹散。
杨冀华被这发生的一切怔住了,他在痛苦中感觉到此刻他是何等的孤独与无助,在他的生命中或许没有一刻比现在更茫然。曾身为同济大学数学系高材生的他此刻根本无法预知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他只知道敌人不会给他太多时间去思考面对已经倒下的将军他该怎么做?
战场上的枪炮声更加激烈,杨冀华的痛哭声更加激烈。他背起张靖甫的尸体顺着坑道往指挥所左侧的树林子里跑去,她以最单纯的思想指导着他现在所做的最直率的举动。他在疯狂的跑动中感受着张靖甫身体的厚重,当然这种厚重是他从未体会过的,他大口喘着气,混有血腥味的硝烟进入她的口里、肺里、脑袋里……而他只管疯狂的跑着……很快他跑到了小树林的最里面,他轻轻放下将军的尸体而后用双手,用步枪上的刺刀,用枯树枝为将军挖好了一个比其他战死的战士要“豪华”很多的坟墓。他将张靖甫放进自己亲手挖的土坑,将将军的皮衣脱下盖在将军身上,又将指挥刀放在将军右手边。随后他停止了痛哭,她用土将将军一点点掩埋,在最上面又为其覆盖上了枯黄的落叶。在给将军行了一个军礼后,杨冀华拿起步枪冲进了属于他自己,属于张将军,属于整个79师的战场。
“我79师只要有一个人在,就得往前线顶!”将军的话语犹在耳畔。
(二)“等仗打完了,我怕是已经死了。”
杨冀华疯狂地向前沿阵地奔去,他大口喘着气,消烟再次进入他的口里、肺里、脑袋里,此刻他似乎感到头晕晕的,多年的南征北战给予了杨冀华强壮的身体,也使他练就了过硬的军事素质,也正是这过硬的体能和技能使他成为张靖甫身旁最得力的助手和最有力的保障。当然如果仅从他宽厚的身体、矫健的身手来看,没有人会知道眼前的糙汉子曾是同济大学数学专业的高材生。若不是八一三淞沪开战,他也许不会参军;若不是遇到张靖甫,他或许早已战死在前线。当时177团团长张靖甫将尚是新兵的杨冀华从死人堆里救了出来,而付出的代价便是张靖甫被炸断了右腿,从此他发誓要做张靖甫的“第三条腿”,由此他跟随张将军南征北战,在经过了几十次战役锻造后,再加上他理科生所独有的行事风格,使他从一个无知兵事的学生成长为了张靖甫最信得过的警卫连长。当然他也深知将军助其成长的不仅仅这些,更使他知道了什么是家国天下、什么是民族大义、什么是兄弟情谊、什么是爱兵如子。他无比钦佩张靖甫、爱戴在张靖甫,这种知遇之情他愿以生相报。但相对于张靖甫一心一意为国为民征战打仗来说,杨冀华似乎有着太多的儿女情长。
杨冀华出生于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地主家庭,宽裕的家庭条件让他从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随着所学知识的不断增多,新思想的冲击也使这个正处于青春懵懂期的小伙子变得多情。杨冀华不得不承认爱上了家里长工的女儿李阡陌。李阡陌虽说是长工的女儿但自幼聪明伶俐,由于家庭贫穷未曾过多读书。十五岁那年李阡陌随父进入杨家,在杨家帮忙洗衣、做饭。李阡陌勤劳朴实也能说会道,得到了杨家的喜爱,杨老太爷也特批她可在空闲时间同杨冀华一道读书写字。杨冀华对李阡陌的感情就在这时候建立的,当然李阡陌对杨冀华的感情亦是如此。看到两个孩子处起对象来,杨老太爷倒也开明从未过多干涉。在杨冀华前往同济大学读书的前一周,杨家为他俩举行婚礼。一周后杨冀华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漫漫长路。李阡陌继续在家侍奉双亲。一别四年,在淞沪会战前夕,杨冀华回家省亲与李阡陌说着上海的战争形势。
李阡陌问他:“如果真打起仗来,你可怎么办?”
他毅然的说“我要参军。”
“那以后仗打完了呢?”李阡陌一不做二不休。
“等仗打完了,我怕是已经死了。”杨冀华也不清楚自己为何突然说出了这句话。
李阡陌将他紧紧抱住,说“我才不要你死,我要你陪我一辈子。”
战场上枪炮声似乎比刚才小了很多,但硝烟依旧弥漫经过少顷的喘息杨冀华的疲惫似乎有所缓解,他使劲地摇了摇脑袋暗示自己不要想一些无用的事当前最重要的是代表79师,代表张将军顶到前线去。他眼里重新涌出热泪,他向着天空大喝一声便继续向前冲去。方才坚守阵地的几个战士已经全部倒下了,但鲜血还未凝固,其中一个战士的手里还紧握着轻机枪,他将那个战士轻放在一边,端起轻机枪,爬出坑道,对着已经冲上来了的敌人疯狂的扫射。忽然一个手榴弹从前方飞来,在一阵响亮的爆炸声中杨冀华感到耳朵一“叮”便失去了知觉倒在了地上,他的一只胳膊已经被炸出十米以外,伤口的鲜血顺势喷涌而出。伴随着79师最后一个人的倒下,战场上的枪声变得稀疏,但硝烟继续弥漫。敌人已经冲到了我方阵地上,冲进了张靖甫的指挥所里,他们在寻找着守军将领张靖甫的尸体,但却怎么也找不到。
“79师全军覆没,日军攻占韩城”、“79师战败,张靖甫被击毙”、“79师顽强作战,战至最后一人仍旧抵抗”战后的第二天全国的各个媒体相继报道了此次战斗。有的媒体是广播,有的媒体是报纸,有的报道属实,有的报道不属实。在这属实与不属实之间媒体也有着一种共识,那就是79师上至师长,下至新兵全军覆没。这一报道随后在全国各地引起哄动。国家震惊了、人民震惊了、委员长震惊了还包括那个李阡陌也震惊了。在得知79师全军覆没后,李阡陌双眼朦胧她知道她最爱的杨冀华再也回不来了。
(三)“杨冀华,下辈子我还当你的妻”
在韩城会战一年之后,1945年8月15日日寇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此刻的中国人民都浸润在抗战胜利和实现民族独立的欢愉之中,在这一片欢愉之中,却少有人想起那艰难的抗战岁月和那为换取胜利而永远、倒在抗日战场上的将士们,更不要说想起抗战大潮之中的小小的韩城之战和前赴后继奔赴抗日战场的泱泱大军中的79师。当杨冀华拄着拐杖重新出现在了阔别八年的家乡之时,整个村子里的人们都惊呆了,当人们从抗战胜利的喜悦中醒来,面对着缺少了一只胳膊和一条腿的杨冀华,他们陷入了沉思与沉默。杨冀华在好心村民的搀扶下踏进了曾经生活了将近二十年的院子,院子和他记忆中一样,宽敞、庄重、整洁、有序,只是此刻变得别样寂静,又如同沉默了百年的中国一样急需等待着唤醒。面对故园杨冀华变得沉默,全村的父老乡亲也变得沉默,在这一片沉静中只等待着一个声音的出现,这个声音能让在沉默中的所有人爆发。
自从杨冀华上次离家去沪后,没两年日军便侵入了他的家乡。作为村里的大户,杨老太爷成了日军首要的“栽培对象”,杨老太爷虽但没有为日本人效力反而暗中常常援助游击队,后来杨老太爷被汉奸举报没多久便被日军杀害了,杨家又因此转向衰败,一年后杨母也因悲伤过度导致心脏病复发不久也过世了。偌大的杨家庭院仅靠李阡陌一人苦苦支撑着,这期间她每天都在祈祷着、盼望着杨冀华能平平安安的从前线回来。因为此时杨冀华成了他苦苦支撑这个破碎的家的唯一希望,如果杨冀华战死了,那她活着也没有任何意义了。她每天必抽出一段时间诵经念佛,以求慈悲的佛祖能庇佑她的男人在战场上平平安安,除此以外她变得沉默,而愈是沉默愈是思念与惶恐,这两种思绪无时无刻不在折磨着她,使她的生活分外艰难。当然,在沉默中她每周必去镇上唯一卖报刊的书馆去买上一张报刊,在这一张张报刊密密麻麻的字眼中去了解着中国军队的战势,去寻找着丈夫杨冀华所在的37军团79师的有关信息。
那一天早上天气分外晴朗,湛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大清早家里的活还没忙完,她便匆匆踏上了前往镇上报馆的路,她走的是那么的着急犹如一个传达命令的战士怕稍有迟缓便会对整个战局造成影响,而她则是着急得到杨冀华所在79师的新消息。她从上周的报中得知,79师已开赴韩城阻击日军,在到达报馆买完报纸后她的心情却变得愈加沉重,相比于以往她总是迫不及待地在报纸上寻找79师信息不同,这次她似乎感到了有太多畏惧。她害怕看到关于79师的任何不好的消息,但是她又特别想知道关于79师的一切,此时她的心里无时不在祈祷自己能看到关于79师的好消息,而不是,“全军覆没”!她刚拿起报纸,便被报纸上第三版的这个标题镇住了。“79师全军覆没,日军攻占韩城”她的双手在抖,她的心在抖,她的眼睛模糊了,她的意识也模糊了,但她又似乎意识意识到了什么,随后她的双手快速抹干眼泪。没错!报纸上确实是写的“79师上至师长,下至新兵全部殉国。”
“我最爱的杨冀华啊!你就这样战死而不要我了吗?”李阡陌精神恍惚的走在回家的路上。天空依旧湛蓝,没有一丝云彩,李阡陌的脸露出苍白,没有一丝血色。与来时的匆忙相比,在回去时她走得异常缓慢,异常艰难。
在回到家后,她再次擦干眼泪,他开始劳动,把家里的卫生收拾干净将各物品摆放规整到位,然后烧了水,洗了澡,随后换上与杨冀华结婚时穿的那套新衣服,她凝视了一遍屋子便来到院子里,再次凝视了一遍院子便走出了大门来到街上。李阡陌走在街上像一个刚刚出嫁回娘家的大闺女,美丽而羞涩,只是看不到新郎的踪迹。她来到杨家的祖坟为杨父杨母上了坟添了土,便又匆忙离去。这次他在村头的小河边停了下来,她再次擦干眼泪,她向着蔚蓝的天空喊道“杨冀华,下辈子我还当你的妻。”说罢便纵身一跃,投河自尽。在水中她尽情的舒展自如,没冒一丝气泡便沉入水底,随后又浮了上来。这下她彻底不用在思念和畏惧了,在母亲河的宽大怀抱中,她自由轻快的奔跑着去寻找着他的杨冀华。
天空依旧湛蓝,没有一丝云彩,“杨冀华,下辈子我还当你的妻。”唯有这一声呼唤在平原上的偌大天地间回荡。
(四)后记
杨冀华在感慨一番后,出了院子,又在乡亲们的搀扶下去给父母和妻子上了坟添了土,在亲人的坟前,这个曾在抗战中身经百战的汉子流下了热泪,此刻他似乎有着太多的话,想要对他最爱的亲人们倾诉。
那年韩城会战,他并没有被鬼子的手榴弹炸死,不知过了多长时间杨冀华从昏厥中醒来,醒来后他知道自己已经炸丢了一条胳膊和一只腿,但总捡回了一条命。他用尽全力爬出了死人堆,遇到了一个韩城的老农民。老农好心,得知他是79师的幸存者便把它放在了牛车上,用稻草遮住拉回了家,收留了这个命硬的汉子。在老农的悉心照顾下,杨冀华的身体逐渐得到了恢复。为了不再给老农再添负担杨冀华一直想搬出去,但日寇未灭他又身体残缺,老农便一再挽留。并对他说“79师的将士都是好样的,只要我老汉有一口饭吃就绝不会饿死79师的英雄。”老农的话让杨冀华感动不已,但他还是一心想走,他想念着他的家乡、想念着他的父母、想念着他的李阡陌,除此他还想念张将军未寒的尸骨、想念着韩城战场上战死的79师的兄弟们,终于我军利用在韩城会战中阻击日军赢得的时间,实现了几十万大军的战略转移,随后我军将士集中兵力相继打赢了几次大的会战,加快了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杨冀华也谢过并告别了善良的老农在前往原韩城战役的战场,在祭奠了张将军和79师的兄弟后,他怀着期盼又畏惧的心情踏上了回家的列车。
杨冀华一股脑把这几年的经历向同村的乡亲们,也向逝去父母双亲和李阡陌倾诉完后,在父母和李阡陌的坟前再次祭拜。随后他站起身一瘸一拐地又走出了村庄,村里的乡亲们问他去哪,他说他要回韩城,在韩城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回到韩城后,杨冀华在老农的帮助下在韩城战场我军前沿阵地的小树林旁搭建了简易的房屋,并平整了一块土地种上了庄稼,他还为张将军易了一座新的坟墓,新坟就在小屋旁,当年我方阵地旁。此后杨冀华一直生活在这里,用残躯守护着韩城战场、守护着张将军、守护着79师的兄弟们,当然陪伴杨冀华守候的是他在此种的庄稼开出了灿烂的花。
杨冀华于1969年逝世,当时正值文革高潮,他死后红卫兵冲进他破旧的茅屋,搜出了几十册的著作,并将其著作连同房屋付之一炬。
红卫兵在撤回时顺势砸毁了写有“张靖甫将军之墓”的杨冀华亲手制作的墓碑。
得知这个故事后,一个笔名叫花好月圆的人曾前往韩城战场上考察,在曾经杨冀华住的小屋遗迹旁,他祭拜了张将军的坟墓,并在坟墓不远处发现了一张被烧了半边的写满字的白纸,在纸上写有“韩城是重庆的门户,韩城一失则重庆必危。为了陪都重庆的安全,也为了整个抗日大业,委员长在战略上调集我方军队对日军形成包围,而韩城战役主要是牵制阻击敌人进攻,为我军部队的战略转移赢取时间。在韩城这一对决上,日军也异常重视他们集中了战区内80%的兵力,出动了四个联队对我韩城进行攻击。面对来势汹汹的敌人,委员长采取了轮番守卫的方式,即一个师上去顶五天,五天后该师伤亡率会达到80%,然后再换另一个师上,以此往复。79师担负了最后一个波次的守卫任务,委员长的命令是让他们坚守韩城七天,79师全体官兵浴血奋战,英勇向前,在坚守了整整十天后……”纸条上的字到此结束,而那个笔名叫花好月圆的人已是泪流满面。
2018年11月24日,于西安长乐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