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心臆
《论语·先进第十一》10:“发乎情,止乎礼”的第二意蕴

《论语·先进第十一》10:“发乎情,止乎礼”的第二意蕴

作者: 花石冈 | 来源:发表于2021-02-24 20:36 被阅读0次

    《论语·先进第十一》10:“发乎情,止乎礼”的第二意蕴

    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以文学见长的子夏有段话说得很漂亮:““故变风发乎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先王之泽也。”

    这话说得一针见血,凡天下事,最普遍的都是“发乎情”的,至于能不能“止乎礼”则不可同日而语,难以等量齐观了。

    《礼记》中,对于礼和乐有过相当精彩的论述。“礼”本身,所体现的是“天地之序”,是“天地之序”的形式化外显。一旦过于追求外显的形式化的表现,便会流于形式,陷入到繁文缛节之中。从这个角度讲,“发乎情,止乎礼”贵在恰到好处。

    实际上,“发乎情,止乎礼”还有第二层意蕴。但凡是人,便难游离于社会之外而单独存在。情与情之间,有此情、彼情,浓情、薄情的差别;礼与礼之间,则是有共识的成规。如何用有共识的成规来体现有差别的情呢?

    一、“门人欲”与“子欲”的出发点

    颜渊死后,一则因为颜渊本人是孔子最上心的学生,二则因为颜渊的父亲颜路也是孔子的学生。对于众弟子而言,无论是从颜渊的角度还是从颜路的角度,都要显得“够朋友”。颜渊家贫,是不能支撑厚葬的。而朋友情深,非仗义疏财、集资厚葬不足以表达朋友情深。

    这种情况下,“门人欲”——厚葬;孔子欲——不可。

    “门人欲”是发乎情,是处于与颜路、颜渊同门一场的情谊。

    孔子的“欲也是发乎情,是处于对颜回“视予犹父也”的同情——欲“视犹子也”。

    孔子之“欲”说到底是出于“礼”。一则颜渊家贫,家贫葬厚,厚死而薄生,这样做于礼不合;二则颜回视孔子如父亲,孔子当视颜回如己出。孔子的儿子孔鲤亡故在前,孔鲤之时未行厚葬,此时厚葬当如己出的颜回也于礼不合;三则门人弟子欲厚葬颜回,是穷门人弟子之力。一边颜路、颜渊是弟子,另一边其他弟子也是弟子。手心手背都是肉,穷众弟子之力以奉一弟子,在孔子看来同样是于礼不合。

    正因为如此,孔子才对众弟子讲“不可”!

    二、“门人欲”与“子欲”的落点

    “门人欲”厚葬颜回,孔子欲“不可”。

    最后的结果呢?

    “门人厚葬之”,先生的门人最后厚葬了颜回。门人之欲是出于同门之情,发乎情“欲厚葬之”,然后任情“厚葬之”。

    得闻“门人厚葬之”后,孔子讲:“回也,视予犹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

    这话讲得太有味道了。颜回呀,他看待我如同父亲一般,我却不能当他如自己的儿子一般(安葬)。让我不能依照对待儿子之礼对他的,是你们这些弟子呀!

    从词辩的角度讲,孔子并没有讲弟子发乎情的举动,未能止于礼。而是讲自己发乎此情者,最终止于彼礼。这其中的细微差别,恐怕只有当事人能够详审体会了。

    三、什么叫“礼”

    《礼记》讲,“夫礼者,天地秩序也”。这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很难讲得清楚。只有放在具体的事儿中,才能有所体悟。

    以孔子与门人弟子的“厚葬”之争来看,最后的结果是“门人厚葬之”。从门人弟子的角度来看,那些“欲厚葬之”的弟子是遂了心愿的。孔子讲“不可”时,倘使颜渊地下有知,应当知道老师表达的恰是他自己的心意。从颜路的角度看去,得了厚葬的结果,听了孔子欲“视犹子也”的想法,内心应当是务必宽慰的。对于孔子而言,讲清了同门师友之礼与父子之礼的差别,在礼和情之间做了恰到好处的度量,自己也应当是快慰的。

    什么叫“礼”?不如此便不能皆大欢喜。

    林语堂在自己的小品文中塑造过一个颇为“中国”的形象,每次下馆子吃饭,崇尚节俭的主人公都会借故逃过“点菜环节”,然后看到满桌子的菜形成的浪费都会暗自在心中说:“不是我点的,不是我点的”。跳过两千多年的历史时空,林先生小品文中的主人公与孔子所说“夫二三子”者的嗔怪几乎是如出一辙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先进第十一》10:“发乎情,止乎礼”的第二意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nzlf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