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闭症治疗研究需要依靠科学方法》一文中,椰菜君曾强调说,不论做什么治疗,都要有切实证据,并且这证据不是凭医生自己的个人经验弄出来的,而是来自设计和执行完善的研究,其中品质最高最可靠的证据,则来自严格执行大样本、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
就自闭症研究而言,众多临床研究都没有财大气粗的药厂背后支持,全靠烧研究者自己申请的宝贵经费,这4条中,第一条“大样本”是最难以实现的,经常是招募的患者只有小猫小狗三两只,和自闭症发病率完全不成比例。
参加研究的患者太少,就无法排除偶然性因素捣鬼;获得的结论,也就很难令人信服,尤其是对自闭症这种病因不清、靠外在症状诊断、自身还在发发育、安慰剂效应又强的疾病。
先举一个椰菜君亲历的例子。
椰菜君还在做叫兽的时候,有次被邀去参加一个研究生的答辩。这个学生呢,勤勤恳恳整了一堆数据,画了一堆图表,得出的关键结论之一是说,某某两个因素之间,存在很好的线性关系,因此可以用一种因素来预测另一种因素。(如果忘记了线性关系是什么意思,不要紧,就是你做初一,我做十五,你做初二,我做三十,你做初三,我做初四十五。。。总之你不论做啥,我做的都会是你的15倍,不怕打不死你。)
他的这个结论是从这么一个图得来的:
椰菜君当时就愣了。这么骚的操作,真是第一次见到。这要不是右上角那个红点数据罩着,这些黑点数据,就是给熊瞎子看,也看不出来会有什么“很好的线性关系”,能用一种因素去准确预测另一种因素。
然后椰菜君就问他,这个红点数据是你做实验得到吗?原意是想知道这么关键的数据,有没有重复做实验核对,会不会是实验出了差错。结果他倒也直爽,说这个数据呢,是他老人家从百度百科上查到的,觉得很好就拿来使了,节省了好多做实验的功夫,还给老板节省了经费,实在是三赢。
呜呼。。。。图表,已使我目不忍视了;百度,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难道百度百科不是谁都可以整的吗?
假如这个学生做了更多的实验,得到更多的黑点数据,他很可能就会发现,所谓的“很好的线性关系”,只不过是在数据太少的情况下,极少数、少数特别超常的数据带来的假象。就如马爸爸和椰菜君全家搁一起,计算出椰菜君的平均个人财富可以排进天朝前一百阔佬一样,虽然他是个穷光蛋。
这样的感觉,椰菜君今天在读新近一篇亚叶酸治疗自闭症的论文时,又出现了。
这份论文是法国人做的。他们觉得美国Fyre博士搞的叶酸疗法太激进,给患者吃的亚叶酸太多(每公斤体重2毫克每天,最多50毫克),买起来太贵,不若试试小一点剂量?就改成一次5毫克,每天两次,连称体重的麻烦都给免了。12个星期后一评估,结果是这样:
看起来,虽然两组患者在开始实验的时候,ADOS评估很接近,但在服用亚叶酸12周后,患者的ADOS评估结果,同服安慰剂的患者相比,有明显的降低:2.8 vs 0.4。但是SRS评估值,两组的降低程度基本一样:8.3 vs 7.9。
这里就存在一个矛盾,SRS评估的是社交能力,而作者表明,ADOS评估的降低,主要是出现在社交沟通方面。
看一下具体数据。
这就比较清楚了。亚叶酸组9位患者的ADOS评估固然是在降低,但安慰剂组10位患者中,有6位的ADOS评估也在一样地降低。但其中椰菜君用橙色标出的那位患者,ADOS评估不降反升,还升得相当突兀。
假如在招募患者的时候,由于某种偶然原因,没有招募这位患者进来呢?假如这位患者在低2周评估的时候,发生了什么意外比如遇到非常不开森的事情?假如。。。。。
假如这位患者数据不存在的话,两组数据之间的差别,就会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是说亚叶酸并不会显得比安慰剂更有效果。
当然,这就牵扯到能不能毕业拿学位、能不能发表论文评职称的问题了。
解决这种偶然因素影响的唯一办法,就是招募更多的患者——比如不是拿椰菜君一家和马爸爸平均资产,而是拿整个江浙的人口和马爸爸平均资产,那每个人不要说进富豪榜了,能进小康就非常好了。
最后再强调一下:椰菜君不是医生,没有资格反对任何疗法,仅仅是提供一种观点。
参考文献:
Folinic Acid Improves the Score of Autism in the EFFET Placebo-Controlled Randomized Trial. Biochimi. 2020 Jun;173:57-6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