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小说电影漫谈疼痛说
《后来的我们》:他们说这部电影糟透了,就因为我没有痛哭

《后来的我们》:他们说这部电影糟透了,就因为我没有痛哭

作者: 我叫林十三 | 来源:发表于2018-04-30 12:50 被阅读115次

昨天从电影院出来,我的确没有那种风在耳边呼啸,眼泪止不住的想要从眼眶逃出来的感觉。

和《前任3》完全不一样。

不会有一瞬间的冲动,想要买张凌晨的机票,然后冲到她在的那个城市,跟她说:“我们复合吧。”

但这不代表,我否定了这部电影,眼泪能说明某些问题,但说不出全部。

早上醒来的时候,朋友问我,是自己太肤浅了吗,我明明感觉拍的还不错,为什么骂的人那么多。

我告诉他,刘若英是拍给所有人看的,不是拍给骂的人看的,而骂的人或许是因为期望太高,又或许是真的觉得不值得。

但骂的人往往声音比较大,脾气又不好,所以很少有人愿意跟他们争论,就造成了,全世界都是骂声一片的错觉。

还有,就是他们不敢也不愿意承认,自己也有过这样看似狼狈荒唐的青春。

《后来的我们》:他们说这部电影糟透了,就因为我没有痛哭

01

《后来的我们》很容易被拿来和《前任3》对标。

有好事者甚至说:“前任永远是最壮实的摇钱树”。

不可否认,从前任三赚足眼泪,大卖十几亿就能看出来,情怀牌确实值得出手。

但令人费解的就是,有些你我看来都挺不错的电影,豆瓣上的评分都不高,比如前任三的评分就低于及格线。

最常见的说法就是:“矫揉造作”。

很大一部分人,认为电影过分夸张,要么就是虚构故事和人物,否则哪来那么多煽情的画面。

那我想你可能是对电影的表达形式有些误解了。

我们为什么要去看《后来的我们》,其实就是想看看,那里面,到底有没有“我们”。

这就是所谓的“共鸣”了。

一部电影,想要在两个小时之内,给所有的观众尽可能的都有机会找到共鸣,那就必须要集中表现某些煽情点,而这些点,会发生在很多人身上。

当他们集中在一两个人身上,一部电影里,就难免会造成情感的集中宣泄,以至于有些人会认为“演的太假”。

其实,故事都是真的,只是每个人看到角度都不同,我们都会在电影里找到某个和自己相似的地方。

与其说我们是被电影感动到,到不如说是被我们自己感动到。

我想,这应该就是刘若英想要达到的吧。

《后来的我们》:他们说这部电影糟透了,就因为我没有痛哭

02

不得不说,刘若英的表现手法还很欠缺,但对于处女作来说,已经很好了。

其实有些地方的不足,是完全能过被忽略的。

比如,我在看到他们在车厢里QQ签名式的对话时,第一反应是很尴尬,对,他们的对话不够妥帖,很容易给人一种尬聊的感觉。

I miss you.

我也想你。

是我错过了你。

但我很快反应过来,那种尴尬,是被人戳破内心想法的尴尬。

我真的,曾经用过这样的QQ签名,很非主流,很无厘头,甚至不知道当时有没有喜欢的人,但这就是那时候的我们。

就像Sir电影君说的,刘若英还是很细腻的,每一个细节都考虑到了。

给我们看的曾经的我们,让我们自己想后来的我们。

青春大抵雷同,但后来各不相同。

如果当时我们没有分手……

那后来我们也会分手。

如果当时你陪我坚持了下来……

那你可能就不会成功。

如果我当时有了房子……

那你现在应该找了不下十个小三了。

如果……

如果,没有如果。

这些话,很可能都是你想说,但却从没说出口的,奶茶很坦荡,既然你来看了,那我就帮你说出来吧,否则你会后悔一辈子的。

见清和小晓的对话,就好像再次验证了一个道理,“青春的阵痛,就是女孩永远比男孩早成熟”。

方小晓知道,一切都是没有如果的,但林见清看起来就和很多男孩子一样,很“幼稚”。

奶茶,再一次戳破了一些人内心的想法。

《后来的我们》:他们说这部电影糟透了,就因为我没有痛哭

03

那这些人不想承认,但又不能表现出心虚,所以大喊大叫是最好的办法,到处跟别人说,这部电影不好,不值得看,最好是,大家都不去看这部电影。

比如,豆瓣评分就是这一部分人努力的结果。

昨天在进电影院之前,这部电影的豆瓣评分还在6.7,等我出来的时候,已经是6.5了。

和我一起看的朋友说:“我觉得这部电影,评分不应该这么低。”

在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评分已经到6.2了,我相信,这些人再努力一下,跌破及格线应该没问题。

《后来的我们》:他们说这部电影糟透了,就因为我没有痛哭

其实这完全不能怪奶茶的,你仔细看看,那些你耳熟能详的,以青春为题材的爱情电影,哪一部不是叫座不叫好。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豆瓣评分是6.6,这已经是比较好的状态了,因为那是13年。

后来的,《匆匆那年》5.3分,《同桌的你》5.8分,《左耳》5.4分,没有一部突破了及格线。

《谁的青春不迷茫》摆脱及格线的理由竟然是“没有堕胎”情节,因此收获了6.5分。

但这些电影,就算真的如你所说,很狗血,拍来拍去都逃不开“高考,严师,初恋,青涩,迷茫,闺蜜,兄弟,毕业,压力,父母不通情理”,等等俗套的剧情。

却最终,不还是感动到你了吗。

只是有些人承认,有些人抵死不说,豆瓣很不幸的,成为了这一部分人的战场。

所以我想说的是,豆瓣评分可信,但不可尽信,没人需要别人为你做出抉择,你该有自己的判断。

《后来的我们》:他们说这部电影糟透了,就因为我没有痛哭

04

在面对有些事的时候,我们很难保持客观的态度,比如青春,比如爱情,这些明显一听到就容易冲动的字眼,怎么可能保持冷静。

电影里,有很多看起来幼稚的对话:

如果伊恩永远找不到凯莉呢?

如果伊恩永远找不到凯莉……

那么他们的世界将永远没有色彩。

我们都过了耳听爱情的年纪,但想到当初为了引起一个人的注意,做到那些傻事,拼命的表现自己。

你会觉得可笑吗,你会觉得幼稚吗,我想你会,但也仅仅是你自己能这样想,其他任何人都没有资格。

而现在,奶茶想要重现一个当初的我们,却被他们告知,那些我们,很傻很幼稚,根本不值得去回顾,你会作何感想。

而且很显然,我们最多是看懂了,那些关于前任,关于青春和爱情里面,最相似的部分,剩下的,你没有体会过,根本没办法懂。

比如,北漂的爱情。

我仔细想过,很多东西离开了北京这个地界,是不是就变得毫无意义。

最后的答案是,真的没有意义。

要说中国的哪一做城市的梦想最多,那么一定是北京,哪一座城市的不堪最多,那也一定是北京。

电影里有一个缓慢上升的镜头,见清和小晓在房里打闹,然后周围是用木板隔开的,一户又一户北漂的人们。

他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局促的空间里,憧憬梦想然后做着爱,那一瞬间,我看到现实的残酷涌了过来。

从来没有哪一个城市,像北京这样,既给人希望,又让人绝望。

而我就在离它几十公里的天津,就像隔了一整个世界,完全没有办法体会和感受。

《后来的我们》:他们说这部电影糟透了,就因为我没有痛哭

05

我们要死要活,眼睁睁看着他走远又不敢开口的青春,终于还是离去了。

但我们总有办法怀念,依偎过的那双手,还是会在每个深夜里,出现在你的睡梦中,让你不觉的泪湿枕头。

而在知道我要写关于《后来的我们》的文章的时候,有几个朋友想要我把他们的故事写进去,我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因为,让大家看看别人的故事,有可能会让你看见后来的自己。

看《前任3》复合,看《后来的我们》分手

昨天是我们最后一次一起看电影了,还记得,看完前任三的时候,我真的想了很多,都是关于他的好,我觉得,我们当时分开的太过草率,所以,我找到了他,跟他说了复合的事。

他二话不说,就同意了,想来,他也应该念着我的好。

但事实证明,我们是真的没办法继续下去了,从孟云和林佳身上,我以为是我们都太过倔强,只要有一个人先开口认输,就能重新开始。

但我后来明白,方小晓说的对,他根本不知道,他应该活成什么样子,而不是,我想要他什么样子。

他也根本没懂过我。

所以,就分开吧,对两个人都好。

最痛苦的分手,总有快乐的理由

我没能和他一起去看这部电影,我是和闺蜜一起。

他真的和林见清好像,我们虽然没经历过那么多的煎熬,但也一起经历过很多风雨,但是到最后,我发现,我越来越现实,但他还没有成长。

所以,我不怪他,是我先变的。

但我现在一想到,我跟他那些快乐的过往,就真的很难受,看到我们一起驻足过的店,就会想起很多。

现在,我有能力买这些当初只敢看的东西,却发现,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后来的我们》:他们说这部电影糟透了,就因为我没有痛哭

故事写完,文章写完,但我却还不知道怎样结尾。

我想表达的东西其实有甚多,但写到最后的,连我自己都说不清了。

后来的我们,其实是一个伪命题,很多时候,后来的我们不会再相遇,后来的我们过得都不如意,后来的我们不会再想起彼此。

后来没有后来,我们只有我。

要想我们永远是我们,只能牢牢抓住眼前人,“有些人,一旦错过就不再”。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挖梦者:非同一般的见解,我虽然没看过这部剧,但是从文章里面能够感受到,后来的我们没有后来,结果往往很残酷,需要去默默承受

本文标题:《后来的我们》:他们说这部电影糟透了,就因为我没有痛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omzl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