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
1,羌人反叛,赵充国自荐征讨
2,赵充国《屯田奏》列举屯田的好处
【学以致用】
这一段,三件事情
01,第一件:羌族人反叛,汉宣帝认为赵充国七十多岁了,已经老了,所以派人问他,谁更适合去担任大将, 赵充国说,当然非他莫属。 皇上又问:羌人实力怎样,派多少人合适? 赵说,这种事情百闻不如一见,军事活动,还是先去收集情报,再来汇报作战方案。汉宣帝于是派赵充国为大将。
02,第二件:赵充国与汉宣帝之间的通信,汉宣帝拿到赵充国的信之后,在朝廷上交给公卿们讨论,采纳意见后,然后回信。 最后来回好几次, 第一次,大臣们站在赵充国这边的大概只有十之二三, 后面就是十之五六, 在后面就是十之七八,最后,汉宣帝认可了赵充国的意见,听他的安排
03,第三件:赵充国列举裁撤部队屯田的好处。
04,作为大老板,或者一个组织的领导,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知晓自己手下有哪些干将,干将分别有什么能力,缺点是什么,优点是什么。 比如来自哪个地方,方言,秉性如何。
为什么要了解这些?因为你只有懂他,你才能成就他,才能用好他的才能。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从用人的角度来讲,他是没有看清楚马谡适合做什么事,士兵适合输出的方式,频率是什么。 责任应该在领导这里
相对于近代革命战争,教员比蒋老板更懂得用人,教员知道自己的将军们适合干什么,能干成什么事情。同时也知道这支队伍有什么样的能力。 所以在抗美援朝的时候,有强大的信念认为自己的军队能够战胜一切敌。“...要打多久就打多久,直到完全胜利...”
他让晕机的刘亚楼将军当空军司令,让晕船的萧将军当海军司令,这很有意思。
回到上文,汉宣帝在面对羌族叛乱的时候,问一个七十岁的老将军谁能担任大将。不知道这句话是不是随口一问,就好比“元芳,你怎么看” ,还是真的不了解情况,最起码脑海里面没有跳出个人相貌才出来,还专门派人过来询问。
当一个国家,在战争的时候,如果出现是老人,或者女人当主将的时候,可以想想看,这个国家的“生气”是怎样的,要么扭曲变形,要么衰败腐朽。 从杨门女将,就能看出当时的宋朝那种当朝社会扭曲的价值观,男人的骨气都没了。尚武的精神,男子汉的气息看不到了。
一家企业也是如此,看这家公司有没有生命力,看年轻人多不多。只要有好的机制,再难的实业公司里面也会有优秀的年轻人存在的。
05,第二段, 这里面有个很重要的问题:战略会议决策,听谁的?
如果你是外行领导内行,你是听专家的,还是听非专家的?
如果别人向你请教问题,如果你在这个领域并非专家,你会怎么样?
赵充国是专业的军事人才,打仗用的是《孙子兵法》的那一套,并且是真本事,不是纸上谈兵的那种。
而汉宣帝以及其他的大臣,都没有打过仗,所有,这个时候做出的决策大多数符合逻辑,但是不符合实际情况。
这种情况,在当下也有一种现象,就是所谓的,讲的某某模式的一些理论故事, 前后逻辑是相当严谨,没有瑕疵,但是等到企业老板真正用的时候,发现差别很大。
06, 就地屯田的建议,想起了建设兵团,既能多了一支部队,又能巩固边疆,发展边疆,增强国力。
这背后的逻辑,也可以改编用在企业里面,如何把已经不用打仗,或者已经过了打仗时期的老员工,如何让他们继续发光发热,比如成立顾问委员会,让老员工当师父,当顾问,传帮带。
传帮带,传的不仅仅有经验,还有那年那月那刻的故事,公司的故事,传的是公司的文化。公司的精神。
后来的人,也许不用多说什么,看到这批人,就能感受到公司的精神是什么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