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出苏东坡的印象

作者: 寒江蓑笠翁 | 来源:发表于2023-05-20 14:15 被阅读0次

【郑重声明:本文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2023·写给自己《读书》第13篇】

读出苏东坡的印象

        ——读《苏东坡传》有感

(一)大诗人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首诗的作者,相信没有人不知道,他就是北宋的大诗人——苏东坡。

我记得,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们穿着破烂的衣服,在撒腿奔向学校的青草路上,肆无忌惮地高声吟唱着这首诗。那一段无忧无虑的岁月,如石刻般烙印在心中,清晰而难忘!

长大了,才知道苏东坡作为诗人的厉害之处!他在诗中三言两语便概括出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语言精练而通俗浅近;同时,又道出了自己“看山”的感受,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前两句是写景,是“诗中有画”;后两句是议论,是由“看山”得出的“体会”,是“诗中有理”。学者毛谷风就曾评价这首诗表达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意味深远而耐人寻味。

苏东坡竟能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诗句!

大诗人,这也是我对苏东坡的第一个印象!


(二)有情人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公元1054年,苏东坡十九岁,迎娶了眉州青神的进士王方之女——王弗。那一年,王弗十六岁。王弗年轻貌美,知书达理,嫁到苏家之后,侍奉东坡双亲十分恭谨;王弗幼承庭训,颇通诗书,婚后,每当苏词人读书之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东坡偶有遗忘,便从旁提醒;王弗贤敏睿智,见识过人,对生性真率坦荡的苏词人时时提出忠告,“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让他小心提防见风使舵者、投人所好者和结交轻率者。

 婚后,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

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苏东坡到京城任职,满以为可以与爱妻王弗长相厮守,谁知年仅27岁的王弗却突然病逝。苏东坡猝不及防,精神上深受打击。治平三年六月,苏东坡将爱妻王弗葬于眉州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

与王弗恩爱生活的往事,成为东坡内心深处刻骨铭心的悲思。十年之后,宋神宗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苏东坡写下了前文的这首缠绵悱恻的词,表达出了自己绵绵不尽的哀伤和思念之情。此词情意深沉而凄凉,读来令人肝肠寸断,特别是那句词“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而这正是王弗的“千里孤坟”之处。

其实,十年之间,苏东坡饱尝人世的沧桑,历经仕途的磨难,生活并不如意,尽管此时的苏东坡已经与爱妻王弗的堂妹王闰之结为秦晋之好。但是,与爱妻王弗共甘苦、同患难的夫妻之情,却挥之不去,“不思量,自难忘”,以至日久而弥笃,甚至夜来而入幽梦。

仅从这首词和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中,我们就不难读出苏东坡第二个印象——有情人


(三)豁达佛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简朴之中见深意,寻常之处生奇景”,表现出词人旷达超脱的胸襟。实际上,这首词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当年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第三年。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而词人却泰然处之,“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词人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苏东坡乐观豁达竟如佛!

其实,生活中的苏东坡亦然。即便被贬黄州,委身小吏,在黄昏之时,他也漫步于起伏不定的东山山麓,探胜寻幽的兴趣丝毫不减。在东坡之上,他开辟了数十亩田地,荷锄躬耕而不觉劳苦,他曾经给他的朋友孔平仲写了一首诗来描述当时耕种劳作、自盖草屋的情形: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东坡居士的名号也由此而来。他亲自动手烹饪红烧肉,并将其经验写入《食猪肉》诗中:“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它自美。”而他烹饪的红烧肉,却成为了远近闻名、流传至今的“东坡肉”。此外,他还发明了一种名为“东坡汤”的青菜汤。他使用两层锅来“成就”这种“东坡汤”,下蒸菜汤,上蒸米饭;汤中既有白菜、萝卜,也有荠菜、菜根,且下锅之前,汤中加点儿姜;等出锅之时,饭熟汤美,一举两得!

即便被贬黄州,苏东坡依然丝毫不为所动,“衣食自给宁羞贫”,心满意足,豁达而自在,一副弥勒佛的模样,叫人好生敬佩、羡慕。

苏东坡,就是这样一个热爱生活而又至诚至善之人。他还注重养生,时常去山中收集草药,研究一番,公务闲暇之时,竟也亲自动手给平民百姓治病用药;他还探寻养生之术,写信与其弟苏子由一起探讨修炼印度瑜伽之法;在杭州,选址办公之时,他也挑选个意境风景俱佳的水边;在没有应酬之时,他还会陪着妻子和孩子一起逛街购买东西以备家用。

苏东坡就是这样的人,不论身处何种境遇,不论身受何样打击,却从不抱怨,从不怨恨,从不沮丧,始终怀揣一颗豁达乐观之心,去拥抱火热的生活。这也许是苏东坡给我最深刻最难忘的印象。

实际上,这也是我读《苏东坡传》最大的收获!我想成为苏东坡这样豁达潇洒的人!

                                                 (此文系原创,请勿抄袭)


相关文章

  • 印象苏东坡

    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

  • 我眼中的苏东坡

    在我了解苏东坡这个人之前,我对于苏东坡的印象只有他是个大文豪而已,在看了这本书,了解了他之后,我对他最大的印象并非...

  • 山居笔记‖所谓人生现状,不过是一次又一次选择叠加的结果罢了

    读《山居笔记》,竟读出心潮不平之感。纵向对比王朝背影中的康熙大帝, 流放者的土地中的江南淮北学士,黄州突围的苏东坡...

  • 读《苏东坡传》有感

    这两天在有办法小课堂领读苏东坡传。 印象较为深刻的一点是,苏洵是在苏东坡出生后才开始发奋读书的,苏东坡本人的文气,...

  • 谢娜提问,康辉尬笑:面对嘲讽,尊重别人就是最有力的回击

    有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苏东坡与佛印相交甚好,平日里也喜欢言语相讽,但苏东坡总是占下风。 一次,苏东坡问佛印:你...

  • 印象东坡

    读《苏东坡传》有感一:印象苏轼 2015-03-04 16:05阅读: 林语堂先生在《苏东坡传》一书中这样评价苏东...

  • 《苏东坡传》

    看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从中读出了对王安石极大的否定。这让我很震惊。虽然对王安石也仅仅限于“王安石变法”这个名...

  • 人生到处知何似?——评《苏东坡传》其一

    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已经读过多次,然而每一次阅读,印象最深、触发最大的都不是苏东坡,而是王安石。因为让我认定王...

  • 古代文人教会我们:与这个世界松绑

    近日闲坐家中读书,在古人的文字中,读出新意:不要跟这个世界抱得太紧,松弛些,会更自如。 苏东坡年轻得志,却命途多舛...

  • 孩子要学大声朗读!

    读书时,如果大声读出来,不但可以加深印象,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胆量哦。你家孩子读书时,是在心里默念,还是大声朗读出来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出苏东坡的印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oro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