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书,给你们分享个故事:
有这么一个人,我们暂时称呼他为小飞。
他21岁从某名牌大学金融系毕业。在大城市找不到工作,他于是回到老家省会的证券公司当一名普通员工,一年以后,蚁族小飞遇到自己喜欢的姑娘小苏,于是向她求婚。
小苏问他,那房子怎么办?他说我才工作一年,加上大学时候赚了点钱。大概就攒下来10万多。我给你两个选择,一是花这笔钱在当地买个小房子,二是让我去投资,过几年买套大的。
小苏说好,我相信你,我选二。
于是小飞和小苏租了个两房一厅就结婚了,房子真有点破,晚上还能听到天花板的老鼠在开派对。
第一年他们生了个女孩,他们没买房。结婚4年后,小飞的事业终于有了点起色,他成为一个投资公司的合伙人。第6年的时候,他在新的公司站稳了脚,收入也开始稳定起来。他花了大概30万在当地买了套一般的房子,全家搬了进去。
32岁的时候,小飞终于赚到了自己的第一个一百万,虽然朋友们都住上了更好的房子,这笔钱他也不准备用来买更大的房子,他想继续做他的投资生意。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小飞和小苏其实是你认识的人。他们叫巴菲特和苏珊。
被人们冠以“股神”称号的巴菲特,假如一开始选择了买房而不是坚持自己的投资梦想,可能一生他也就只是一名投资公司的普通员工而已。
可是等等,似乎有什么地方不对,如果把巴菲特故事里的逻辑关系重新梳理一下的话大概是这样:
What?!就这么简单?开什么玩笑!
但是这么一个不靠谱的逻辑关系图被写成一个故事以后却可以误导很多人,尤其是故事的主人公是巴菲特。
对上面这个励志故事,其实应该有很多的问题:
- 巴菲特是用什么方法做的投资?
- 他投资的是什么?
- 美国买一套房子究竟多少钱?
- 美国的房子每年的涨幅大概是多少?
- 苏珊凭什么同意巴菲特先投资而不是先买房?
......
最后你会发现,这些因素的背后,还有非常多的因素我们没有考虑。
所以如果这个故事换一个主人公,可能是另外一个结果:
这个人也有10W,他也没有买房而去做投资,妻子也同意了,但是他对投资一窍不通,结果10W很快赔的精光,还欠了一屁股债,最终妻离子散......
电影《平凡之路》里王珞丹有这么一句话: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说的其实很对,为什么?因为别人的道理并不适合你。
记得刚在公司实习的时候,有几个同期的同事决定离职,然后陆陆续续有一些其他的同事也准备走。
我问其中一个人:“离职之后做什么?”
“不知道啊,肯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吧”
后来大概过了一年半左右,有一次我在公司看到了她,她再次回来应聘,说在网上看到公司有一个HR的职位还不错,想回来试试。
我曾经看到过一个观点:中国人普遍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A对一件事犹豫不决,问了B。B说了自己的观点,A觉得很有道理,决心效仿。结果又碰到C,给了A一个与B完全不一样意见,也很有道理,A又决定效仿C。然后又碰到D,E,F......最后A又陷入了开始的迷茫。
是不是像极了在工作与考研之间纠结的人?
在这一点上,外国人似乎更习惯相信自己的思考。大学的时候我曾经接待过一个新任职的外教,印象最深的一点就是如果我说的事情和他的认知不同,除非我能找出确凿的证明,否则他绝不认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他还会不断找证据来说服我。
顺便说一下,我就是在那个时候知道,牙齿的健康和心脏是有关系的。
回到最一开始的故事,放弃买房而去投资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巴菲特做到这些所经历的远比你想的要复杂得多。
如果你只是头脑一热,很可能十年前还能买一个60平的小房子,十年以后增值的资产却连一个厕所都买不起。
为什么现在反鸡汤的人越来越多,不是鸡汤不好喝,而是鸡汤总是刻意回避一些其实应该很重要的事实,给你一种错觉,让你觉得什么都不是问题。
但当你喝了鸡汤开始拉肚子的时候,没人会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