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上有良师益友
我把我的说话发到简书上,得到了很多简友的评论。有的同意我的观点,有的反对,有疑有问的,都说都提了出来。我感觉到了大家的诚心诚意,我也是很诚心诚意的一一回答了。说实在话,我最重视评论这一块。简友们的评论,让我得到了反馈,更得到了启发,让我有了一种遇到了良师益友的感觉。
当初,孔子问道于老子,但最终孔子却走上了一条不同于老子的路。可见,老师不只是传道授业解惑那么简单,对于优秀的学生来说,更着重于在老师身上,言行上,思想上所得到的启发。老师的启发,就好似给我们的眼睛打开了一扇门窗,让我们看到了更宽阔的世界,让我们看到更广更远。也可以这样说,任何人对我们的启发,也是给我们的思维打开了一扇门窗,给我们开阔了视野,甚至可以让我们看到另一个全新的世界。
当年,陆氏兄弟和朱熹论道于鹅湖寺。虽然两个学派谁都没有说服谁,但去使得双方的观点进一步明确了,并且各自在考虑对方批评的基础上,丰富和完善了自己的思想,由此促进了各自学派的发展。可见,良师益友,并不等于学问,观点,主张和我们全部相同的人。在学习,学术上,通过辩论,我们可以吸取他人的优点,完善自己的观点,方法和技能技术技巧。
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但曾国藩却称李鸿章为贤侄,或贤弟,李鸿章从曾国藩身上学到了,曾国藩又何尝没有在李鸿章学到什么呢?所以可以说,他们是亦师亦友的关系。教学相长,所以可以亦师亦友。
因此可以说,我们请教人,或讨论于人,甚至教于人,都是可以得到启发的。而让我们得到启发的人,不就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吗?
孔子说,道不远人。邵雍说,道在是也。杨时和游酢南行,程颢说,吾道南矣。可见,道可以是在人身之上。寻师问道也就是问道于人,问道于良师益友。
我仰望天空,常常有一种坐井观天的感觉。我把这颗心禁锢得太久了吗?要以天下人为师,以天下人为友,是这样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