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怎么变强的呢?
那天看到一个说法,说的是人之所以变强,是因为人的心智世界对现实世界的拟合。
人的心智世界有概念、规则和框架构成。当这三个部分不断升级,心智世界得到提升,对现实世界的拟合也就越接近,那就代表着人的成长和提升。
在这里,我们可以用一个说法来表示人变强的阶段变化: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
看山是山的阶段,代表我们的懵懂时期;看山不是山的阶段,则是我们逐步了解到事物本质的时期;看山还是山的阶段,则代表我们领悟了事物的本质,并且能够将之混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从这些阶段来看我们的写作,是不是也有这种仿佛打怪升级一般逐步提升的感觉呢?
一开始,我们不懂写作,那些新手教程、小白启蒙总能让我们如获至宝,仿佛学了这个,就能让我们洞悉写作的真谛,写出让人传颂的好文章来。
等我们通过购买、报班学习等方式去学习那些启蒙教程的时候,我们逐步会了解到,这些课程只不过让我们入了写作的门,学会一些基本的技巧而已。
比如,标题该怎么起,才有吸引力;段落最好不要超过三行,读起来才清爽;选题要迎合读者痛点,才会形成传播效应……
都是一些作者,特别是内容创作者的经验之谈、心得体会,可是我们学了这些,就真的能无往而不利?
只怕未必!
新手小白,也分着层次呢。有的可能从未写作过,把话写清楚明白就是他们的当务之急;有的或许写过豆腐块似的的文章,把句子写通顺不成问题;有的或许精擅某一类型的文章,但别的类型就束手无策……
新手小白的问题,相当地具体呢。
单靠一个通稿似的入门课程,真能照顾到这些不同层次的新人?
对教导者来说,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新手,开发不同的课程、准备不同的班级,是负责任的表现;对学习者来说,认清自己的斤两,知道自己属于什么水平,是内省的表现。
教、学双方都能互相认知和了解彼此,才是一个好的开始。
但更多的,还得着落在学习者的身上。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不止是一句对仗工整的话,这是一个相当朴素的真理。
哪怕你的教导者是世界大师级别的,但是你不够努力,连基本的练习量都达不到,你也别指望能有多大的提升。
对于写作来说,尤其需要个人的努力。我不想说写作需要天分,因为天分这东西虚无缥缈,能劝退相当一部分意志不够坚定的人。
在我看来,所谓的天分,就是懂得坚持、知道自己写得很烂的时候,能够相信自己,并且能够看到自己进步的人。
什么对语言的敏感、对字词句的运用等等,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练习来提高的。
我记得我曾经看过一部美术的入门书籍,书的作者说,别的技艺,老师都是鼓励大家多练习就能提高,唯有美术,一开始就打击学生,这个需要天分,没有天分真的别想有成绩。作者对这种说法深恶痛绝,什么狗屁天分?练习得足够多,那些所谓的技巧、感觉,都能获得提高。
写作也一样。
别去想什么天分才情,足够多的练习,不间断的练习才是重点。
如果你每天练习的写作量在一千字左右,用不到一个月,你的语句不通顺的毛病肯定会得以解决。
保持这个练习量,坚持三个月以上,语感、字词句的运用都会得到提高,如果在这个坚持的过程中,你还能模仿一些优秀文章的写法,那你的提高会更加明显。
继续保持这个练习量,坚持半年以上,在这期间学习模仿,再加上自己的思考,你的提高肉眼可见。
道理就是这么直白,只是明白这个道理,并且坚持下来的人,能有多少呢?
于我而言,我自认算是跨过了新手小白的阶段,可我的文章依旧无法出彩,特别是对我写公众号推文而言,更是没有多大进步,唯一值得称道的是,我坚持原创,并且融入自己的思考。
在接下来的阶段里,我认为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写作素材的搜集,以及组织素材,从新的角度切入去写的能力。
搜集写作素材,一是需要镇定功夫,二是需要查资料的本事,三是融合贯通的能力。
没有镇定功夫,心浮气躁,则无法在大量的资料中搜集到有用的信息;
而查资料的本事,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算得上是一门技能,因为即便都是通过搜索引擎来查阅资料,有技巧和没技巧,这中间的差别仍然很明显,这就是效率的不同;
融合贯通则更加重要。也许一些资料大家都在查阅、引用,但是如何让这些通用的资料拥有新的视角或者独特的观点,就需要融合贯通,更需要加入个人的思考。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这段时间中印边境纷争,很多文章都会回顾62年中印之战,当写到尼赫鲁对议会汇报印军失败的情节时,虽然都是一样的资料,但怎么去写这个情节,就看不同作者的水平:可以写得很凝重,也可以写得很诙谐。
每个人都有其自信满满的时候,虽然这个时候在以后回首望去通常会可笑于当时的自己傻逼和二缺,但这种时候却又避免不了,比如说现在的我,就认为现在的自己进入了“看山不是山”的阶段,只是缺乏查阅资料的途径和定力。至于融合资料,抒发新的观点,那是熟能生巧的事,一开始肯定不如意,干得多了也能获得进步。
“看山还是山”这一阶段,在没有走完“看山不是山”的时候,是完全摸不着门路在哪里的,所以不敢发表谬论,只能说“车到山前必有路”,且走着瞧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