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小川未明,实在陌生。在日本本土他被誉为“日本安徒生”,侧面显示了在儿童文学的贡献之大、价值之高,日本学者对于他的研究,已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有数十本小川未明论文集出版,然而在国内对于小川未明的研究实在是少。
作为二战后的儿童文学大师,忽略了对他的研究,也会忽略儿童文学对人类未来的影响。我国拥有庞大的儿童数量,然而与其它国家相比儿童文学起步较晚,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我想这其中有一个原因,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当今社会现实,这也是儿童文学所面临的障碍。
作者:[日]小川未明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日本的聊斋
译者:袁蒙
出版年:2015/9
定价:28.00元
装帧:平装
丛书:雨月谭
ISBN:9787302406051
小川未明童话集《日落的幻影》收录了他较为著名的33篇童话,其中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红蜡烛和人鱼》,描述自大正时期以后,人们受到了社会压迫,虐待。多愁善感的作者以关心、同情,并在童话创作中寻找摆脱苦恼与迷茫的出路。然而《红蜡烛与人鱼》故事情节发展并不是特别生动,且在故事形象上,叙事手法上,极为混乱,前段和后段顺序混乱。这样的情况在《稚子之渊》等多篇中同样出现。
如果有人不幸买了这本书,那么我想实在是难为他了,因为太难懂。
总体而言,缺乏故事情节和趣味性,充满伤感和丧的气氛,人要死去,草木枯萎,犹如望见黑暗浮现。充溢着日本民族特有的WABI-SABI哀伤美学,与西方童话的叙事风格形成迥异对照。
怪不得在1953年之后,日本的儿童文学作者对小川未明这样的文学传统进行了批判和否定,直接主张儿童文学应追求有趣,通俗易懂。
当然一味的否定小川未明也是不明智的,在某种程度来看,他的作品不是让儿童感到有趣,也不满足于一个寓意故事的要求,他的文章充满了乡愁,哀伤的性质,让阅读的儿童有了追求成人所陶醉的诗意,让儿童在更广阔的世界和所有事物中发现美丽心灵,把这些发现调和成最佳的状态。
象征性的童话故事发现了人类的一个重要要素,就是童心。这也是小川未明故事的特点。他的故事离幻想故事十分遥远,缺少真正的儿童文学魅力。然而对于小川未明而言,这是作者的自我认知,“为了作家忠实的自我表现而创作给孩子看的文学”。
在看小川未明的童话文学时,我们要警惕,他的文字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而是面向仍然保有童心的人的文学作品。长大的人也具有童心吗?在小川未明这里,童心是一种观念,而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儿童心灵。他采取象征主义的手法,把思想立场和文学主张联系到一起,《红蜡烛和人鱼》就是典型的例子。
住在海里的人鱼对人间充满渴望,把自己的孩子生在了人间。随后一对以卖蜡烛为生的老夫妻在路过神社的时候,遇到了人鱼宝宝。抚养人鱼宝宝长大后,人鱼宝宝用自己掌握的神秘力量刻印在蜡烛上,神秘力量展现了特殊的效果,保佑拥有蜡烛的渔民能平安无事出海归来。
故事转折点在这对老夫妻面对金钱诱惑,放弃了对神灵的敬畏,以及对亲手抚养多年的人鱼的珍惜。人鱼母亲修炼成人,感受到了背叛的愤怒,人们受到了惩罚。故事显示了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同时告诫人们要有敬畏之心。
善良的背后隐藏着邪恶,纯粹的善是不存在的,一体两面不可分割,这样的价值观脱离一般民众的意识范围,没有对立的爱恨,读起来会有一些累。
故事并没有回避对世界悖论的探讨,甚至袒露和渲染了这种悖论的深深感叹,放弃了谁是谁非的审判,宣泄的泛滥真实的心境,二元对立观在故事中并没有明显的显现。
这一切的真实,读者读下去,会自然感受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