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大都督
今天读了《天下绝没有白费的努力 | 胡适先生诞辰》一文,里面有一句话,“成功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意思是天下没有白费的努力,在你最悲观最失望的时候,那正是你必须鼓起坚强的信心的时候。
在碎片化阅读的今天,文章虽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略长、鸡汤,但还是吸引着我读完了,因为写出了平时总在心中,却说不到嘴上的话。
今天是考研日,我是毕业工作后考的研,回想起那段工作中备考的难忘经历和求学的单纯时光,历历在目,感慨颇多。但毕业后放到工作中再回首,似乎正如“成功不必在我,功力必不唐捐”,这么一句话就释怀了。
纪念,是为了更好的前行。写文记录体会,纪念考研心路。
在部队,考研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年龄变大、调不了职、改技术、转业,意味着各种悲剧,意味着你会付出很多但没有收获......
但也意味着提高能力、追求情怀实现自我救赎。正是这些可能连自己都意识不到的东西,会让你受益一辈子,而不仅限于在部队里的这段时间。
抛开现在各行业招人先看学历这个不诤的事实,读研对于我们,更深层次的意味着收获了知识,养成了终身学习习惯和意识。
诚如今日之努力是为了明日免于恐惧之自由,知识意味着这个世界的规则,而掌握了这种规则,也就拥有了这种自由,才会和这个世界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教育就是当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剩下的东西”,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强调知识变现的今天,意味着随时能够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内化为自身的优势和本领,实现进化无极限,命运也随之改变。
生活中虽偶尔会有曝出高学历低情商的负面事件,但还是少数,细究起来也并非情商问题,而是走了极端。这是人性,和学历的高低无关。难道你真相信“学傻了”这个悖论么?
真正的绝大多数的高学历人才都在忙着满世界的开会、讲座、研究问题、出成果,在忙着改变自己的命运,提高生活品质,只是你的圈子很难接触到这些。
知识的贫乏限制了你的想象力,让你沉浸在小人物式的奋斗中无法自拔。
知识改变命运,知识也改造军队。
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而愚蠢的军队是不能战胜敌人的。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这是每名军人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向往。
打仗到了今天,演变成了是关于战争规律和实战经验的文化。现在的科技已经发达到无所不能的地步,作战理论也升级出了很多兵不血刃的战略战术和作战方式,产生了非对称、非接触、超视距、降维打击,还有雷声、洛马、黑水、好莱坞、美国大兵这样的战争产业链。而与之相对的,可以看看战乱至今的非洲。这不仅仅是枪炮的对决,更是知识的较量。
写到这里,想起二战时一位在前线和德军作战的盟军军官说过的一句话:我们是在和一群工程师打仗。
《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个片段让人们难忘至今:禁闭出来后,安迪和瑞德的对话,安迪说在禁闭的时候,“我有莫扎特陪着我”。
正如走过的考研路,特别是工作中的备考过程,一边是不知结果的坚持,找专业资料、背单词、做题、周末还要想方设法挤出时间去市里的书店,找个角落安静的看上会儿书;一边是突如其来的工作,出公差、训练、车炮场、驻训,施工,一样都不少。
那个时候的学习环境很差,考研在一些人眼里根本就是不务正业,所以只能是12点查完铺后睡上四个小时,4点钟起来查二遍铺后,索性不睡了,看书到6点,夏季是5点半;
那个时候一年四季穿着迷彩,印象中只有出队列操和八一下午能换常服,这却为我造成了可乘之机,因为迷彩服兜多,而且能装。利用早起几个小时的时间把不会的单词、例题模型记下来,做成卡片放在兜里,外面丝毫看不出来,白天有了空就拿出来看一张琢磨一下,掌握了的放倒另外一个兜,晚上利用难得的熄灯前个人时间拿出来再放遍电影......现在想想,比起没事甩两把来说,真是充实。
正如莫扎特陪伴着安迪,那段难忘的经历陪伴我走到今天。只是陪伴不同,救赎相同。
再次入校后的感觉,如初恋般难忘,思源楼的灯光、图书馆的典藏、课间换教室的走廊、天佑会堂、食堂饭菜的飘香,挥洒汗水的球场、每个场景每个角落,甚至学校里每片秋天的落叶都充满了回忆,至今仍会回去看看,不同的面孔,熟悉的味道。
不是矫情,这种象牙塔般的情怀,谁都会珍藏在心底挥之不去。
上帝给我们黑色的眼睛,不是为了寻找黑暗,而是用来寻找光亮。真正改变命运的,并不是我们的机遇和出身,而是我们的态度和付出。
易卜生说:“你的最大责任是把你这块材料铸造成器。”追求学问便是铸器的过程。在部队,拼不过关系,拼不过爹妈,拼不过资历,老家的房也没赶上拆迁的,还是要记着当初的理想主义,坚持埋头苦学,不要在拔草和补笔记面前丢盔弃甲。
忘我地投入一次,去收获分数以外的东西,体会知识改变命运的过程和“心远无成败,山高揽月小”的情怀。
醉过才知酒浓,爱过才知情重。很可惜,我已过了继续深造的年龄,失去了再入象牙塔的条件,但祝福你们能够成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