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上学期,我的成绩在全班30名左右,班主任认为,我应该可以上个3A学校。
高二下学期,我开始努力学习,第一次月考成绩出来全班第15名。之后成绩排名只升不降,同学们很是好奇,我也不藏着掖着,主动分享。
高考成绩放榜那天,我查完成绩后,坐在楼梯口哭了起来。老妈问我多少分,说考砸了也没关系。我说,569分。老妈说,不错啦,邻居的侄子也就600分。我听完,擦了眼泪,虽然心知无缘我心仪的高校,但还是打电话跟班主任报告。那时,班主任大概是这样说:“这分数还行,英语和语文再高点就好了。”当天晚上,班主任来电,说我居然是全班第一(我们那个班是普通班)。
是呀,我也不相信,因为在高考之前,我的高中数学从未及格过;我的总分从未进全班前五,准确地说,除了一次全班第九也没进过全班前十;我的地理成绩一直惨不忍睹。
那么,我是如何逆袭成功的呢?我想向曾与我一样做过学渣或徘徊于班级中层的在校生,分享几点过来人的小经验:
1. 弄明白自己为何读书,为何高考?
我们问过很多为什么?却极少问自己为什么要读书?为什么要参加高考?因为其他同龄人都在上学,因为父母要自己上学,因为自己读大学父母会很高兴,因为那是作为好孩子的标配……
我们可以说出数十个理由,好像没有一个理由是从自己内心出发的,都是他者的认为、社会约定俗成的标准与价值体系。难道我们读书、高考只为了这些?我们自己呢?
其实,读书、考试以及婚姻等等这些生活常事,都是私人的。但有多少人能清楚地认识到?从小到大,我们已经养成了“大家都说好”所以我要去做,而不是去问为什么?问自己喜不喜欢?问自己能做到吗?
那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我当时是这样想,这个社会已经有一套规则和标准,有关成绩,有关学历,大部分的我们只有遵守规则才能被认可,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更多的自由与话语权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简单点说,你成绩好的时候,父母对你是不是更放心,让你出去玩的次数更多?老师看你是不是更顺眼,找你谈话时眼睛都在笑?
这就是规则,认清后,我们再考虑一个问题,你有没有想做的事情,但这件事情,在你现阶段是做不到的?我当时看完高中图书馆的所有外国文学书籍,听说大学图书馆藏书更多,加之,我想着如何不去读大学,只能留在小镇打工、结婚、生娃,但世界那么大我想出去看看,所以我要考大学。
为了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没有钱没有权的我们,只能通过遵守规则,顺便捞点好处。只要你想做的事情不违法,那么这种捞好处的办法是皆大欢喜的。
到这里,你对自己为何读书?为何高考?是不是有点头绪了?其实,高大上来说,就是汪峰在《中国好声音》常问的,你的梦想是什么?并非每个人有明确的梦想或目标,但每个人都想要自由,不想被父母念叨、不想被他人眼光束缚、不想做什么事情都不顺意,那么,为此,我们就要像玩游戏一样,读懂规则,利用规则。
2. 大胆去做、去想,反正不用钱
在确认了自己的行动动力后,我就开始为自己定行动目标。但跟大部分人不一样,我定的目标是远远超出自己的能力范围的。
当时,我的成绩顶多可以上个3A院校,再努力点,就考个2B,勉强算个本科生。但我给自己的目标不是读2A院校,而是考一本。
诚然,这样在外人看来异想天开的想法,我是不会告诉别人的。所以,我拿了一个小本子,在第一页,写上距离高考的天数以及我的行动目标。
接下来第二页记录我当下的成绩,以及一本分数线,再计算高考之前还有几次月考,为了达到一本分数线,我每次月考要多几分,包括总分与各科成绩。
之后每一次月考之前,我都会看看计划,考完成绩出来后,我会将考试成绩对应写在计划成绩下,考好,写一段夸自己的话;考不好,骂下自己,然后再下一个月当科计划成绩多加几分。这个时候,有人会说,那么有可能每次试卷难度不一样,成会导致考好和考不好。我认为,这些外在的因素都是随机的、别人控制的,我们应该学会控制自己能控制的。
在定目标时,我建议定个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目标。原因有二:
一是你只有在每次记录分数时,发现自己距离目标还有一段很长的距离,才会更加努力去学习,这叫做居安思危。试想下,当你在沙漠里走,很是口渴,看到漫天黄沙中有一棵小草,是不是更有动力往前走?同理可得,当你发现自己每次的成绩离目标不远了,是不是有动力去努力争取离目标更近一点呢?这一个想法我至今受益。
二是在这样思维的鞭笞下,你走不到最远的A也能走到A附近的B,要知道以你本来的能力,最多只能到达C。所以,你是捡到便宜了。就像我当时,本来最多读个2B院校,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本,最后读了个还可以的2A。
大胆去想、去做,即使错了,趁年轻还可以重头来过,比望洋兴叹的人,好上几百倍。毕竟,往后喝酒聊天,我们还有谈资,还有曾经与当年。
3. 没到最后一刻都要相信有翻身的可能
因为我给自己定的目标太大了,所以我一度有很强的挫败感,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能达到目标。
但那段时间,我啃完了《乱世佳人》一书,书中的郝思嘉有一句话忒得我心: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郝思嘉在乱世中,经历了种种之后,在她深爱的人可能永远不会原谅她从此离她远去的情况下,她居然抹干眼泪站起来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郝思嘉是相信一切都有可能,明天谁知道会发生什么?也许笑到最后的,会是坚持到最后的你。只要有一点点可能,就不能现在就停止努力。
郝思嘉是不相信命的人,所以她一直都有运气。而《苔丝》中的苔丝太信命了,她觉得自己怎么做都不可能摆脱不堪的过去,所以在丈夫克莱尔走后,她又回到亚历克身边。你可以说她也很无奈?可以说那是她的命?每个人都自己的命,这是生来不能改变的既定事实,但命不能决定一切,你有运气,还有后天能动性。
所以,每次考砸了,我都会跟自己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因此,那天我会早早睡觉,第二天将一切归零,继续有条不紊地复习。
4. 永不与他人比较,过去的你才是对手
这一点很重要,所以我放在最后来讲。
从小到大,我们是怎样的人?我们如何?都是以别人为参照系,继而得出的结论。甚至我们看自己也是用这样的思维。
这一思维有两面性,我们争气点就会变得更好,我们不争气点就会开始走向叛逆。这一思维跟第一点说的游戏规则一样,是约定俗成的。
我至今还时不时用这样的思维看问题。但我会尽力告诉自己,其他人都是伙伴,我的对手只有一个,就是过去的自己。
所以每次我考试比上一次考多一分两分,我就会很高兴,因为我比上一次做得更好,比过去的自己进步了。
有一个说法,大概是,现在的你是三年前的自己成就的。我对此深信不疑,所以每三年我都要做一次回顾,想想以前的那个我是什么模样,现在的我又是如何,对比之下,有进步了就会很满足,并十分感谢三年前的自己。同时,为了让三年后的自己不恨现在的我,我会在生日时,仔仔细细做一份计划,列出我想要的三年后的模样,对应地展开行动。
考试也一样,你的对手是自己,别花时间跟其他人比,这样你才有更多精力,更专注地成为更好的自己。
(以上四点都是从意识层面来谈如何逆袭的,下一篇将从方法层面来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