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每天写1000字无戒90天往期挑战营海狮子读书会
《日本史的诞生》:书写历史,原来也有套路

《日本史的诞生》:书写历史,原来也有套路

作者: 鱼丰徐徐 | 来源:发表于2018-09-06 06:54 被阅读27次
图片来自网络

文/鱼丰徐徐

人很多时候受到刻板印象的影响,对于先有的东西、先有的思想会有“先入为主”的看法。认为这个事情原本就是这样,这个人就是这样的性格特征。

其实不然,例如我们熟知的各种专有名词,人、桌子、椅子、大树......这些都是先人们之前定好的,如果回到过去,你把人定义树,那么后人也会认为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历史,也是如此。历史并非任何人都能伸手可触的客观存在,而是记录者出于某种动机,记录下来并赋予其主管意识的书写。

正如有人经常使用“历史潮流”这种说法,让人感觉历史是有方向性的、必然性的。其实,历史既没有方向,也没有必然,它只存在于我们的意识当中,是我们看待世界、认识事物的体系。

这就和我们看待书籍是一个道理,每本书籍都带有作者的主观意识,所以“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由日本作家冈田英弘所著的《日本史的诞生》,表面上是讲日本史的诞生,实则从侧面揭示了“历史”的真实含义。

冈田英弘是享誉国际的东洋史泰斗,他的这本著作将颠覆你的历史观。他用辩证的思想,带你一起解析全球视野下的两千年中日关系史及汉人文化密码。

冈田英弘在《日本史的诞生》一书中,跳出以往的框架,用全新的、客观的视角来讲述日本史的诞生。

他没有牵强附和日本之前的两本历史书《古事记》、《日本书纪》,虽然这两本书的思想已经在日本民众的内心早已根深蒂固。

冈田英弘仍然批判性的指出这两本书中的错误。尤其是《日本书纪》中表现出来的“日本与中国对立”“奉天继承独自正统的国家”等封闭思想,永久地决定了日本的性格。

冈田英弘认为无论哪一种文明,最初写下的历史框架,都会限制人们的意识。

《日本史的诞生》这本书除序章外,还有十三个章节,皆是以不同时期刊登在不同刊物上的文章为基础写成的。

所以,里面讲述的内容会有重复,然而看似每个章节独立讲述,实则有着内在的联系。

“形散神不散”是本书的特点,它与结构严整、内容厚重的煌煌历史著述判然有别,集中讨论的是日本史“自身”与日本史“诞生”二者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冈田英弘并不否认日本史的建立与中国是有很大关系的,因此将日本的历史,是离不开中国的历史的。

日本原先并不叫日本,而是一直以“倭”的名称出现在中国的文献中的。这就是为什么,后来会有“倭人”“倭寇”等词。“日本”二字取代“倭”字,首次出现在外国的文献中,是在公元670年。

冈田英弘在书中指出,日本的成立于7世纪东亚的政治形势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即使站在东洋史学的立场看,日本建国的时间也应该是公元668年,而非公元660年。从“倭国”改为“日本”也就是在公元669年至公元670年之间。

天智天皇将首都迁到近江的大津,并制成成文法典《近江律令》。其中规定,倭王今后对外自称“明神御宇日本天皇”。这就是国号“日本”和王号“天皇”的起源。

冈田英弘的观点具有思辨性,他探赜索隐、洞幽烛微、去伪存真,给我们还原一个接近真实的日本。

《日本史的诞生》一书,不仅有事实,还有基于事实的推理,推翻了我们以前的看法。

例如日本的所谓“骑马名族说”其实只是个神话,日语其实是人造语、日本人并不是单一的名族、邪马台国不过是一个辉煌的幻影、日本列岛其实曾为中国的一部分、从文化上讲日本人其实是华侨的子孙等都有别与我们以往的认识。

冈田英弘还在书中指出,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都应该放到整个世界史中。

所以,他打破了日本史学界历来的观点,跳出了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的历史区分,将日本古代史作为世界史的一部分进行解读。

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看的这本《日本史的诞生》这本书。而作者冈田弘扬在本书中提出的观点也是有历史价值的,这就使得本书的可读性较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日本史的诞生》:书写历史,原来也有套路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rrtg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