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40|谈真理

作者: 大龙_0415 | 来源:发表于2018-07-13 18:27 被阅读94次
沉思录·40|谈真理

文/大龙

1

真理是关于世界和生命的真相的,或者说,关于世界和生命的本质。

虽然很多人都说自己在追求真理,但实际上如果真正去检验这件事情,会发现,真正在做这件事情的人少之极少,每个时代的人类中有千万分之一就是很庆幸的事情了。而如果把真理和真相向他们和盘托出,大概这仅有的几个也会逃之夭夭了。

真理可以通过理性的思考获得吗?真理可以通过哲学和科学的途径寻获吗?

科学和哲学都是基于理性的思考的。科学总是先基于假设,而后求证的。新的理论总是推翻旧的理论。因此,科学只能接近真理,而无法真正触达最终的真理。科学所谓的真理总是相对的。而且,科学只能在现象和外在世界尤其物质世界里打转,而一旦触及心灵的问题,科学就显得束手无策了。但倘若真理的疆域里遗落了心灵,就如同地球遗失了森林和海洋,而只剩下沙漠和戈壁。

哲学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甚至更糟。在过去的时代,哲学至少可以指导和引领科学。但自康德始,哲学反而要求助于科学了。哲学家之间的争吵比科学家的争论来得更为严重,至少科学家还可以借助于数学公式和定理证明以及实验观测的客观检验达成一致。但哲学家之间却缺少这样的一致的检验手段。只要看看,哲学被分成唯心、唯物、主观唯心、客观唯心,怀疑论、独断论、认识论、唯意志论,经验主义、存在主义、经院哲学、逻辑哲学、分析哲学,等等,这样的五花八门、数不胜数的派别和学说,而且互相之间互不承认、逞攻击之能事,因此,企图通过哲学达到一个一致的真理,那就如同痴人说梦,缘木求鱼了。

但真理却不应该有多个。如果这个世界存在真正的真理,那它就一定是唯一的。而且,这个真理也是永恒的,不会变来变去的。

这样的真理是存在的。真理是被直接看见的。而且,只能被直接看见。在哲学家里,叔本华其实已经很接近了。托尔斯泰的评价是很准确的,他动情的说:叔本华是无与伦比的。在西方,叔本华首次指出,天才是通过直接的直观,也就是悟性,而不是理性和正常智力(抽象的概念和逻辑判断)来认识世界的,或者说,通过挣脱了意欲控制的非正常智力,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世界的真正本质。而在东方,早在他之前几千年,悟,就是中国和印度的先哲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法。

在这里,我有必要把悟说得更清楚一点。我们确实可以用直观的观照来指称悟性。但直观的观照又指的是什么?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所称的悟性,指的是观照事物的因果关联性。晚年,他在《附录和补遗》(中文版《叔本华思想随笔》)还增加了摆脱意欲(意志)控制的非正常智力。但他所说的悟性和非正常智力,都不足以表达东方的悟的深刻性。因为叔本华仍然把这个停留在大脑的功能上,但悟指的不是大脑的功能,而是心的功能。确切来讲,悟指的不是用大脑,而是用“心”。所谓直观观照的心(悟),就是去掉了分别的心,对宇宙众生和万事万物都没有分别。因为没有分别,所以不会有名相和概念。而理性的思维,则是建筑在名相和概念基础之上的,建立在抽象的思维和辨别判断基础上的,叫分别心。去掉分别心,就是去掉理性的思维,去掉名相和概念,回到直观的观照,回到无名(《老子》第一节),回到无相(《金刚经》)。用无分别心,心才不会分裂,才不会混乱,也就不会产生善恶,才能回归完整,回归婴孩(《老子》:“能婴孩乎?”;尼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关于骆驼,狮子和孩童的三种变形隐喻),回归本真。用无分别心和本真的心,才能领会和领悟世界的本质和最高的真理。

真理是先被领会和领悟了,然后才诉诸语言和文字的,而不是与之相反。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表达过类似的意思。确实,人类无法通过语言和文字通达真理,因为它们仅仅是工具而已。它们是指向月亮(真理)的手指,而不是月亮本身(《楞严经》)。

人们企图通过哲学和科学的方法去寻获最高真理,这本身就是南辕北辙的。除了上面谈论的理由,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哲学、科学、文学、艺术,根本上而言,都只是一种表达方式,都仅仅是为表达真理而服务的。而为了寻获真理本身,一个人需要走另外一条道路,也就是生命跃迁的道路,走向觉醒,成为觉醒和觉悟的智者,成为觉者。这样,他就能直接看见真理了。在这条道路上,叔本华的悟性和东方的悟,确实是一个重要的依凭,但仍然需要比这个走得更远。走得更远的意思就是,杀死这一切依凭,将所谓的理性/悟性、主体/客体、表象/意志、理论/证明和所有的哲学体系通通杀死,包括杀死自我这个坚硬的外壳,直到什么都不留下。在这点上,尼采更是无与伦比的,因为他沿着叔本华开辟的道路和东方的道路走得更远,他杀死“上帝”,杀死偶像,重估一切价值。只是,他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他把自己逼疯了。尽管威尔·杜兰特曾经为此给过尼采最高的评价:“没有一个人曾经为自己的天才付出这样重大的代价”,但也许他和可怜的罗素一样,并没有真的读懂尼采尤其他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因为尼采透过这本书在明确无误的传达一个真理:天才往往被当成疯子,而世人才是真正疯了的。

其实,疯子才是天才引以为傲的标签。

关于真理能被直接看见,也许人们还会存疑,这是情有可原的。如果没有疑问,反而是不正常的,因为这件事情并不容易办到,他要求一个人达成生命的跃迁。但反过来,如果一个人以他的经验和理性,甚至端起深厚的学问,就对此加以断然否定,那么,我愿意以这些人的祖师爷,理性主义的大师亚里士多德的一句话予以回敬:

    对真理的研究,...困难的原因并不在于事物本身而在于我们自己。因为我们灵魂的理智对于一切本性上最明白的事物,就如同蝙蝠的眼睛之于白日的光辉一样。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而贝克莱的一句话用来形容这些人也是很绝妙且贴切的因此也可以拿来作为忠告

    他们总是先扬起灰尘,然后却又抱怨看不见。

                        ──贝克莱《人类知识原理》

2

知道真理,和证悟真理是完全不同的。

这里所说获得真理,寻获真理,指的是证悟真理,领悟真理。真理被他直接看到了,他和真理同一了。而只是知道和了解真理,对于寻获真理本身是没有什么用的,那只是学问而已。当然,学问,可以用来谋生和获取名誉,有这样的实际上的用处,这倒是真的。但学问和真理并没有什么关系。而那些学者,了解、掌握和贩卖学问的人,和真理自然也没有关系。真理是无用之用。真理被无用之用之智者看见和说出,但却以另一种面貌掌握在另一些有学问和有权势之人的手里。

哲学和学问之于真理,就如同美学之于艺术一样。没有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是通过研究美学而成为艺术家的。同样,一个人也不可能通过研究哲学和其他学问而寻获真理。美学只是用来印证艺术家自己所领悟的道理,给他一点启发或自信而已。同样,哲学和其他学问也只是用来印证智者亲身所领悟的真理,或给他一点微薄的启发。实际上,他所领悟的,比所有哲学和一切学问上所阐述的都要更多,同时也更少。许多学者皓首穷经,一生埋头于书本之中,他们以为这样能获得真理,但最终一无所寻。他们看到的,不过是前人的一个个理论和陈述罢了。虽然他们自己也著书立说,但他们从未真正亲自看见过真理,因为他们从未真正睁开过他们的眼睛。这是非常可悲可叹的。

3

比之获取真理本身,真理的表达,是一件更有趣,某种程度上也是更困难的事情。

人们经常会有这样的体验:经过一番努力,我们可以证明一道复杂的数学题,或者领悟一个物理定理或其他原理,但要向其他人讲明白,却困难得多。

真理的表达与此类似,但比这个还要困难万分。会遇到两方面的困难:一方面表现在语言的局限上,因为真理是超越语言和文字的。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对方的理解力、领悟力和接受力上。在接受力这点上,偏见是一个更大的阻碍。我相信,那些已经接触到真理的人,他们之所以还愿意再去阅读很多杰出的作品,很多时候并非是要从这些作品里面增加对真理的了解,而是为了学习对真理的表达的技巧和方法,以解决上面的困难。

一个人,当他走完了追求真理的道路之后,他接下来的,就是在走追求真理的表达的道路了。柏拉图谈道,“智者说话,是因为他们有话要说;愚者说话,则是因为他们想说。”

他可能选择哲学,科学,文学,艺术等形式。他可能采用理论论述,可能采用格言警句,也可能采用更文学的手法。实际上,各种方式他都愿意去尝试,因为这其中也乐趣无穷。他摆脱了过去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的束缚,他现在能自如的生长和指挥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想让它指向哪里就指向哪里,这真的是一个大大的自在和自由。

并非真理无法诉说,其实一句话就可以表达清楚了。而是人们不愿意接受和相信。如果告诉人们,人生不过是一个大梦(莎士比亚语),他们大概会认为这是一个比喻,然后又接着做他们的梦了。柏拉图关于洞穴的隐喻已经很有名了,但人们仍然无法看清楚它真正的含义,他们仅仅把它当成一个哲学理论或思辨而已。

真理的表达,是一个孤独的旅程。对一个智者真正的挑战,其实并非是真理本身,而是真理的表达。一方面,这是因为真理本身确实没什么可谈的,它最简单不过了,每一个真正寻获和证悟真理的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的。所以,真正要谈的,不过是关于真理的启发和启示罢了。另一方面,是因为真理只要被表达,它必然会被误解和曲解。诚如贝克莱所言,“只有少数人在思考,但所有人都想要有自己的意见”。

而且,也有令人无奈的地方,就是有时候,智者仍然需要和人们正常沟通。他此时需要降格为似乎和凡夫一样。因为不这样做,人们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他需要用人类听得懂的语言说话。但即使这样做了,人们仍然未必明白。而且,只要智者说的越清楚和越直接,世人就会越不领情,越不接受。

这就是面对真理和世人,一些智者为何要选择沉默,或点到为止或含蓄的原因。老子的《道德经》只有五千字,而且是被逼无奈才写下的,大概也是这个缘由吧。

4

对一些信仰者而言,没有上帝的世界是可怕的。而对人类而言,没有真理的世界更是可怕的,同时也是可悲的。比这些更可怕和更具灾难性的是,真理以另一种面目掌握在高高在上的人的手里。但即便发生这样的状况,一个人也无需摇尾乞怜。因为对一个诚实、有求知欲和有勇气的灵魂来讲,真理的大门是随时开启的。

真理,关乎生命和世界的真相,关乎人类的未来和人类至高的幸福。真理,关乎你自己。

最高的真理,指向神性,指向真正的和最终的自由。

实际上,叔本华本可以走得更远的。但即使像他这样的天才,在面对最高的真理的时候,也不得不犹豫,从而止步了。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中,他已经提到了东方的摩耶(maya),也提到了假象一词,如果他能更勇敢一点,把“世界即我的表象”,推进为“世界即我的假象”,把“自在之物的本质即意志”,推进为“自在之物的本质即神性”,就真的接近真理了。

真理的一面其实是残酷的,因为它居然宣称:这个世界是虚幻的,是个假象,是摩耶的遮幕;真理的另一面也是真实的:揭开这个虚幻的假象和幕布,破除这个坚实的自我的外壳,就可以回归神性。但,谁又能保证,后者不会是另一个虚幻的假象呢?

也许,我要就此打住,而再次沉默了。

2018/7/13,北京。

相关文章

  • 沉思录·40|谈真理

    文/大龙 1 真理是关于世界和生命的真相的,或者说,关于世界和生命的本质。 虽然很多人都说自己在追求真理,但实际上...

  • 40岁沉思录

    还有几个月就要迈进40岁的门槛,原计划要送给自己40岁的礼物已经泡汤了,这份带着回顾和展望的沉思录就当做是送给自己...

  • 沉思录·35|谈慈善

    文/大龙 1 如果我把慈善说成是伪善,那些真正在做慈善的人,大概不会介意。而那些不是真正在做慈善的人,那些不了解慈...

  • 沉思录·33|谈追求

    文/大龙 前面我们谈了梦想。但梦想和追求有所不同。我们可以说,追求自由,追求真理,但我们不说梦想自由,梦想真理。梦...

  • 沉思录·5|谈死亡

    文/大龙 清明节刚过。今天,来谈谈死亡。 01 死亡意味着什么呢? 《寻梦环游记》中说,一个人要经历三次死亡: 第...

  • 沉思录·23|谈邂逅

    文/大龙 说起邂逅,人们可能会浮想联翩。对这个词语,他的大脑里,也许立即会产生出无限的遐想。而我,却有一段真实的邂...

  • 沉思录·26|谈幸福

    文/大龙 谈起幸福,如果你问十个人,大概会得到十个不同的答案。似乎人人都能对幸福说上几句,但当你问一个人,幸福的本...

  • 沉思录·24|谈婚姻

    文/大龙 中国人对于婚姻,也许用“柴米油盐,酸甜苦辣”八个字就可以差不多说尽了。对婚姻的追求,用幸福美满四个字也大...

  • 沉思录·32|谈梦想

    文/大龙 1 那些还有梦想的人,那些还在追梦的人,你们还好吗? 那些曾有梦想,现在已走入平淡生活的人们,你们是否还...

  • 沉思录·30|谈财富

    文/大龙 1 谈起财富,人们大概会分成两个阵营:一个是羡慕垂涎,一个是嗤之以鼻。但这实际上这可能是同一类人。 如果...

网友评论

  • 明空如月_QD:和真理在一起的人是孤独的,因为只有真理陪伴他;和真理在一起的人永远不会孤独,因为真理会永远陪伴他……向真理以及和真理在一起的人致敬!🌹🌹🌹🌺🌺🌺🙏🙏🙏
    大龙_0415:@明空如月 嗯,说的太好了。🙏👍
  • 星星也会在:有种看华严经的感觉了。我知道你更孤独了,但是有迁跃之福陪伴,老伙计表示欣慰并且努力读懂你
    大龙_0415:@星星也会在 哈哈,好。
  • 18adfa58bc0d:林昭等人追求的是不是真理?
    18adfa58bc0d:@大龙_0415 。不管怎样,林女士等人是值得尊重的英雄。
    大龙_0415:@陕西绥德黄冰 真正的真理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客观的。不管人承不承认,接不接受,真理都在那里。而自由平等人权,是人的一种主观的诉求和愿望,只能看作是在政治和人的生存状态的一种相对的真理,而不是最终的真理。实际上,这种自由是向统治者岂求或斗争而来的。但最终和真正的自由是关于个人的终极自由,只要一个人寻获了真正的真理,这样的自由就会到来。不需要乞求任何人的施舍。然后,他再去唤醒其他的人,获取这样的自由。
    大龙_0415:@陕西绥德黄冰 他们追求的是自由,平等,人权,而非真理。

本文标题:沉思录·40|谈真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uys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