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录·33|谈追求

作者: 大龙_0415 | 来源:发表于2018-06-02 15:07 被阅读263次
    沉思录·33|谈追求

    文/大龙

    前面我们谈了梦想。但梦想和追求有所不同。我们可以说,追求自由,追求真理,但我们不说梦想自由,梦想真理。梦想,是一个结果。而追求可以是结果,也可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梦想大多是跟生活有关,而追求,可以超越于生活,可以跟生命有关,可以跟真理和自由有关。

    当然,也会有生活层面的追求。如追求美好的生活,追求幸福,追求成功,追求财富,追求权力,追求身份名利地位。

    在这里不谈这些追求,我这里主要谈谈生命层面的追求。

    1

    生命层面的追求,只有一个最终目的,那就是追求生命的真相。当一个人追求到了生命的真相之后,他也便追求到了生命的真正的意义,也便追求到了真正的自由,也便寻获了最高的真理。所以在这里,生命,自由,真理指的是同样一件事。

    一个人怎么样才能发现生命的真相?只有通过觉醒和觉悟,此外别无他途。觉悟可以认为是更深的觉醒。初步的觉醒,就是指从梦中醒来。一个觉醒的人,就是一个从现实的虚幻中醒来的人。觉醒和觉悟的人称为觉者。佛陀、耶稣、克里希那·穆提、杰德·麦肯纳,就是这样的人。但,这并不容易达成。在人世间也不会经常发生。因为人们太固执和执着于物质和现实世界,他们一直以为眼前的这个世界是真实的,即使告诉他们真相,他们也不愿意相信,不愿意醒来。而当代的杰德·麦肯纳能够做到,已属很不容易,但他目前也仅属于觉醒者,尚未最后觉悟。他的《开悟,不是你想的那样》以及《灵性的自我开战》曾对我启发很大,我但愿他有生之年能够达成最后的觉悟,成就为真正的觉者。

    也许,在觉醒和觉悟之前,中间需要一个过渡的阶段。我把它称为成为完整的人,我给它取另一个名称,叫“全人”。

    因此,在生命层面的追求,可以先追求成为全人,然后追求成为觉者。

    2

    何谓全人就是不再分裂的人,完整的人

    但全人仍然认为物质和现实世界是真,因此尚未觉醒,但就差一步了。

    怎么知道一个人是分裂的人?当一个人追求成功时,是分裂的人。当他追求财富时,是分裂的人。当他追求身份名利地位时,是分裂的人。当他追求美食和生活中的一切享受时,是分裂的人。

    那一个人什么时候可以成为全人?就是当他停止这一切在世间的追求和追逐时。某种程度上,这和佛家修行人和道家隐士已经非常接近了。所以,要成为全人,对世人来讲,仍然相当困难,因为他们不愿意舍弃这些。

    所以我只能进一步降低标准,将生命全人,降低为心理全人,也就是在心理上不再分裂的人。这样,他仍然可以有上述世俗的追求了,但追求的限度比普通人小很多。与其说是追求,还不如说是因为他做了一些事情,例如写作,导致了世人和社会强加给他的一些结果和荣誉。

    什么是在心理上不再分裂了?了解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人知道,一个人的心理活动会有意识和潜意识。在人格上,意识,对应于他的自我和超我的部分,而潜意识,对应于他的本我部分。一个分裂的人,在人格上就会分裂成超我、自我和本我这三部分。当然,这种分裂是无意识进行的,一个人自己并不知晓。而一个不分裂的人,就是在人格上不会再有超我自我本我之分,他成为了一个完整整合的人。此时他只有自体了。不过,这个“自体”和自体心理学及客体关系心理学中的自体有所差别,其整合程度更高,以后我会在《全人心理学》一书中再详细阐述这点。

    此时,他不会再有依恋、归属、情爱这些情感和心理诉求,但他也可以轻松的保持这些情感状态,主要是为亲人和友人着想。也就是说,他这样做完全是为了适应他人的要求,不至于与社会和家庭显得太格格不入。而他自己,不会再被这些关系所羁绊了。

    他最主要的存在状态是独处。他的主要情感状况是孤独。孤独和寂寞是有所不同的,也是大不相同的。一个全人,他喜爱孤独。这是他独立人格的体现。因为他心理和情感上不再依赖于任何人而存在了。从这种孤独中,可以产生出宁静、喜悦和慈悲。只是在生存上,他还和社会保持联系。对他自己而言,与他人和社会发生联系,主要是为了最低限度的躯体的生存。而在情感上,他主要处于输出,而不需输入了。

    他可能会承担一些工作,也可能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他从事的活动主要与教育有关,与普通世俗的教育有所不同,是关于唤醒人心的教育,关于智慧和真理的教育,关于生命真相和觉醒的教育。主要方式是写作、授课、演讲、交流和指导。他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践行生命的意义和实行生命的表达,促进人类的觉醒和进步。而其他时候,他更愿意与大自然相处。

    你可能很想知道,是否真的有人在过这样的生活,在追求这样的生命。如果你对此有所怀疑和不解,可以读一读梭罗的《瓦尔登湖》,大致就知道他们这类人到底是怎么在生活,感受一下他们的生命状态是什么样。晚年的卢梭,也大致处于这样的状态之中,所以你也可以看看他晚期的一些作品 ,包括文字和美术作品。

    注意,全人并不是世俗意义上完美的人,也不是完善的人,就如同卢梭不是完美和完善的人一样。不过,这里没有更多篇幅对这个进行详细阐述了,我在《全人心理学》和《觉察》两书中再详细说明吧。其中,《全人心理学》提供了全人的理论论述,而《觉察》这本书,提供了成为全人的实用指导。

    3

    那一个人,到底如何才能成为全人和觉者?

    老实说,确实不会存在像编程手册或者炒菜菜谱这样的书来提供这种简单指导。也就是说,一个人不要指望一蹴而就,就达成这个状态。它没有捷径可言,是一点点积累和练习而来。需要从思维,心理,心灵和灵魂上,进行启发和熏陶。从日常生活中,进行修为和修行。

    归纳起来,其实主要就是,阅读和修行这两条道路。

    梭罗的《瓦尔登湖》,我的这本《沉思录》,都是在提供这样的启发和线索。

    一个人应该进行大量的好的阅读和独立的思考。有些人只是把阅读当作打发时间或者接收讯息甚至休闲的渠道。而真正的阅读,其实就是思考。一个好的阅读者,是一个好的思考者。他会思考人生和生命的各个层面。他会独立的审视一切价值,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观点和知识。他喜欢思考根本性和本质性的问题。他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一个好的阅读者,不会想着和作者进行辩驳。他尊重一切不同的观点。他阅读主要不是为了寻求共鸣,不是为了寻找有相同观点的人,大多数时候,他都在寻找不同的有洞见性的观点,寻找真知灼见。也就是说,他阅读,主要是为了摧毁自己过去的观点,而不是为了巩固自己过去的价值。一旦发现和自己看法不同又言之有理的书,他就会欣喜若狂。他为了摧毁过去的自己而阅读。通过这种摧毁,他建立了更高的新的认知。这样,他才能获得新生,他也才能真正成长

    为了将自己不断的提升和提高到更高层次,他主要阅读自己读不懂的书。他只要翻一翻一本书,就知道值不值得阅读,只要这本书都是他已知的,而且都很好懂,他就会放到一边,不再理它。他主要读那些难啃的书,尤其是天书。这样的书,才令他痴迷其中。

    他始终有受教的美德。在阅读一本书之前,他还是一个学生,他愿意接受一个不在场的老师,也就是书本的指导。而等他读完一本书之后,他自己就变成了老师。因为现在,他和这本书的作者处于相同的理解力的水平。这倒并不是说,他需要完全同意作者观点,而是说,他完全理解了书中所说,甚至看出了其中的缺陷和不足,如果他愿意,他现在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一本和作者同样水平甚至超越他水平的书。

    这就是真正的阅读。如何做到呢?也有具体的训练方法,这就是艾德勒《如何阅读一本书》所讲述的。每一个爱好读书的人都应该看看这本书,否则就会是很大的遗憾。一个人看完这本书后,会发现,尽管他读过很多书,但原来他根本不晓得如何读书,根本不晓得读书的精髓,也完全不知道世上还有这样的高人在这样读书。当然,这本书也有一个缺憾,就是没有怎么谈论关于经书的阅读。我的《阅读神性品质的书》则补充了关于神性品质书包括经书的阅读的指导。

    何为神性品质的书?就是已经接近或者达到真理和神性的书。一个人应该大量接触和主动阅读这类的书。在我的《创作的本质》和《阅读神性品质的书》两本著作中,会大量谈论它们,会提供一些理论和实用上的指导及参考书目。这里,我也可以大致列举一个简单的清单作为参考,如老子,苏格拉底/柏拉图,庄子,王阳明,梭罗的《瓦尔登湖》,纪伯伦的《先知》,惠特曼的《草叶集》,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鲁迅的《呐喊》,泰戈尔的《吉檀迦利》,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还有《薄伽梵歌》,克里希那穆提和杰德·麦肯纳的书,以及量子力学。最后可以进入到佛经的阅读,聆听佛陀的教导,如心经,金刚经,楞严经,楞枷经,圆觉经,大般涅槃经,解深密经,法华经,华严经等。也可以聆听耶稣的真正的教导,如《奇迹课程》,《告别娑婆》。注意,一个人不能轻易说自己读懂了上述书籍,因为它们都不能只从文字上阅读,主要不是靠大脑,而是靠心去阅读,需要超越文字和语言去阅读,关于这点,我会在我的《阅读神性品质的书》中,提供具体指导。

    关于如何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和修行的实用指导,我会在《觉察》这本书中提供,主要是为那些在家的修行人提供指导。

    4

    对生命真相的追求,就是对最终自由和真理的追求。无论一个人最终能获得何种成就,在他的一生中,花时间去做这样的追求,无疑是值得的,也是难得的,是真正有意义和有价值的,是不枉此生的。

    2018/6/2,北京。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沉思录·33|谈追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gsrs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