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31120李静《儿童是谁?教育在哪里?》听课随记

20231120李静《儿童是谁?教育在哪里?》听课随记

作者: 在水一方198158 | 来源:发表于2023-11-19 11:34 被阅读0次

    主持词:

    有一种感觉叫清风细雨,

    2023年11月20日

    李静

    《儿童是谁?教育在哪里?》

    儿童是谁?教育在哪里?如果让你挑一个问题,你要挑哪一个?

    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实现人的发展。教育行为促进儿童的发展。

    妈妈A:你要听话

    妈妈B:你要听你自己的话,快乐就好。

    很多妈妈都把教育关注到教育行为上。遇到问题就问:你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办?

    回答:一二三四五……

    可是回来运用到自己的孩子学生身上不是作用,低效甚至无效。感觉教育是乏力的。

    教育把注意力放在行为上,往往是乏力无效的。再进一步,要问什么问题?——问为什么?

    比如每天必须给孩子只吃一个鸡蛋。为什么不可以不吃,或一天吃两个三个?我们要看鸡蛋里有哪些营养素,要看儿童身体发育需要什么营养素,对每一种营养素的需要量。

    我们作为一个教师,我们的专业性在哪儿?在儿童。

    所有的教育必须指向儿童的发展。

    教育的问题:我们给予儿童的教育和儿童需要的教育,没有对接上,扑了个空,错位了。

    我最大的梦想是睡到自然醒。

    我们的教育中缺乏对生命的关怀。

    一儿童是谁?

    胎儿有硕大的脑子,长长的身体,短小的四肢。

    儿童不是成人的缩影。

    儿童观要深入骨髓。

    儿童就是儿童。儿童的需要未必是我们想的。

    成人的忧虑

    调皮捣蛋不听话

    不爱学习、对学习有抵触情绪

    学习习惯差(不自觉、专注力差、粗心大意、做事拖拉等)情绪不稳定

    一,关于学习

    (一)儿童的好学的。是渴望学习的。

    2.儿童为什么好学?

    每一个孩子都是好孩子,每个孩子都渴望学习。

    3.儿童是怎么学习的?

    是主动学习。

    以体验为主的学习。(粗糙,光滑,需要体验才能获得什么是光滑,什么是粗糙。)

    用身体干扰世界秩序——体验与世界的关系——获得知识(了解世界、认识自我)

    每个生命都在关系中。

    寻找世界的含义,探索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依赖与三个过程:

    感觉——知觉——概念化

    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抽象思维的能力。

    人类进步的哪个环节让猩猩成为了人?(直立行走)

    让学习真正发生。当实践受阻时才能生发问题,学习才发生。

    儿童是在实践(与真实世界的互动)中学习。

    4.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学习?

    失去学习动力——

    1.否定儿童的学习方式,强加给儿童成人以为的“学习”阻断了学习动力,外加了学习压力。

    现今9300万抑郁症患者

    2.缺乏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价值感。

    3.注重结果,忽视学习过程。

    4.学习以外的生存方式被剥夺(睡眠、运动、交往等)——无意义感。

    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

    (二)教育在哪里?

    教育在......

    ·保护儿童学习动力(不是教给知识)

    ·不能脱离儿童主动感知体验的灌输

    ·保护、培养儿童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要剥夺儿童学习以外的生存方式(睡眠、运动、交往、发呆等)

    三,关于“爱孩子”

    (一)儿童是不成熟的

    1.腕骨发育特点

    八块腕骨,联系紧密,配合默契,像一块完整的骨头敲成了八块。

    新生儿的腕骨是没有的。

    身高激素萎缩了,第二性征才出现。

    豆状骨发育成熟了,开始进入青春期。

    心灵手巧,手巧心也灵。

    甲骨文:很多字都是通过手的动作来造字的。

    2.神经的髓鞘化

    3.HPA通路(压力应急系统)

    孩子是渴望被看见,需要关爱关照,渴望被爱。

    爱的误区

    ·吃好穿好

    ·不让孩子吃苦、经历挫折

    ·希望孩子按照我们的理想发展·一味满足(溺爱)

    儿童需要陪伴、呵护时--被忽视儿童需要独立时--被“关照”

    成熟的爱(主动的爱):

    ——因为我爱人,所以我被人爱

    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学会父爱和母爱

    母亲式的爱——

    无条件的爱——安全、爱——0到2岁

    一个孩子在两岁之前一定要获得这种无条件的爱。这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的根基。

    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生。不幸的童年需要一生去治愈。

    父亲式的爱——

    有条件的爱——因为我做好了(听话)爸爸才爱我——学会规则、社会性得到发展——发展出成熟的爱

    夫妻关系才是一个家庭的定海神针。

    教育在......

    教育者“做好自己”

    所有有关儿童适应性研究中最具有共同性的结论是

    能适应困境挫折的儿童,在成长过程中至少有过一个稳定可靠的照顾者,家长、老师或其他人。

    读懂儿童,做好自己

    教育的目的是弘扬生命的价值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31120李静《儿童是谁?教育在哪里?》听课随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sfmw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