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语文课上,老师讲常识时说到我国有三大国粹,分别是京剧、国画和中医。国画和中医很好理解,为什么京剧也是国粹呢?而且京剧很难听懂,也没有耐心听,压根就不感兴趣。每年看春晚,最喜欢的是相声小品和流行歌曲,一放到戏剧类时就“借故”离开,放完后又回来看。
逐渐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个疑问一直在脑海里浮现。特别是近些年国家对国学的提倡和兴起,很多文化传承类电视节目都有涉及到京剧,而且听有些嘉宾说老一辈人一听声音就知道是哪个名角唱的,哪些地方唱的好,名角的心情如何。我心想,有那么神吗?于是我就在一个视频app里随意点开了一个京剧视频。
记得那是2017年7月份的一天,具体哪天倒忘了,点开了爱奇艺上一个京剧视频,一小段。记得是李胜素唱的《大唐贵妃》里的一段《梨花颂》。啊,太美了,天生丽质,雍容华贵。那款款的舞姿,那轻掩俏脸的灵动的纸扇,还有那翩翩起舞的彩袖,是那么的柔美、那么的飘逸、那么的赏心悦目。“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此生只为一人去,道他君王情也痴,情也痴……”随着优美的弦律、清脆的嗓音、动听的歌词,真的是听呆了、听醉了、听痴了。“天生丽质难自弃,天生丽质难自弃,长恨一曲千古谜,长恨一曲千古思。”有这样的贵妃,难怪李隆基愿意“一骑红尘妃子笑”,会“不爱江山,更爱美人”了。自从看了这小段视频,我也是对京剧“天生丽质难自弃”、“长恨一曲千古思”了。
后来,我又找了很多京剧剧目视频看,如《三娘教子》、《四郎探母》、《霸王别姬》、《穆桂英挂帅》《锁麟囊》等等。发觉京剧不但表演形式好看好听,而且还传承着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美德。
《三娘教子》改编自明末清初戏曲家小说家李渔的《无声戏》中的一回。 明代,儒生薛广,往镇江营业。家中有妻张氏,妾刘氏、王氏。刘氏生一子,乳名倚哥。又有老仆薛保。薛广在镇江,适遇同乡人,以白金五百两,托带回家。不料其人吞没白金,购一空棺,停厝荒郊,以为薛广灵柩,回乡报知张氏等,举室嚎啕,使薛保运回灵柩安葬。后家渐衰落,张、刘不能耐贫,先后改嫁。三娘王氏深鄙之,誓与薛保茹苦含辛,抚养倚哥,送之入学,己则织布以易升斗之栗。倚哥在学堂被同学讥为无母之儿,气愤回家,遂不认三娘为母,语语挺撞,三娘怒不可遏,将刀立断机布,以示决绝。幸薛保竭诚劝导,母子始和好如初。薛广在镇江生意衰败,后丛伍,官至兵部尚书。十几年后薛倚金榜题名,新科状元。父子相认团圆一家,荣归故里。而此时薛倚的大妈、亲妈又丢弃自己的家都来认丈夫和状元儿子,三娘劝张氏回家照顾老伴,劝刘氏也回家照顾老伴和几岁的孩子。并告诉她们:欲尝甜瓜自己种,自种苦瓜自己尝。
还有《四郎探母》,又名《北天门》,取材于杨家将故事,但情节却与《杨家将演义》有所不同。小说中的杨四郎战败被擒后降辽招亲,是为了伺机报仇。后来果然策应宋军破辽。该剧的作者却在原小说的基础上进行了加工改造,有意淡化战争气氛,重点渲染人物之间的人伦亲情。该剧结构严谨、情节顺畅、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对人物感情的描写,很有深度,在“人情”二字上做足了文章。
还有很多有现实和教育意义的剧目,就不一一例举了。看了许多剧目后,心里不由得又会连问自己很多问题,如京剧是怎么产生的,又是如何发展的,京剧的表现手法等等。查了下百度后,大致对京剧有了些了解。
京剧,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又称平剧。腔调以西皮、二黄为主,用胡琴和锣鼓等伴奏,被视为中国国粹,位列中国戏曲三鼎甲“榜首”。
1.起源:京剧的前身是徽剧,始于清乾隆时四大徽班进京(四大徽班:三庆、四喜、春台、和春)。京剧起源于四个地方剧种:安徽的徽剧;湖北的汉剧;江苏的昆剧;陕西的秦剧。2010年京剧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戏班又称“梨园”。
2.京剧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法,也是京剧表演四项基本功:唱、念、做、打。
3.京剧角色的行当:生、旦、净、丑四大行。
(1)“生”:除了花脸以及丑角以外的男性角色
(2)“旦”:女性角色
(3)“净”:俗称花脸,大多是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上有些特异的男性人物,化妆用脸谱,音色洪亮,风格粗犷
(4)“丑”:喜剧角色,俗称小花脸
4.中国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5.京剧脸谱颜色象征:
(1)红脸:褒义,代表忠勇;代表人物:关羽
(2)黑脸:中性,代表猛智;代表人为:张飞、李逵、焦赞
(3)蓝脸和绿脸:中性,代表草莽英雄;代表人物:程咬金、窦尔敦,朱温
(4)黄脸和白脸:贬义,代表凶诈凶恶;代表人物:曹操、赵高
(5)金脸和银脸:神秘,代表神妖;代表人物:孙悟空
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接触到了京剧,并深深的被舞台的绚丽,人物的气质,飘逸的舞姿,灵动的美感,空灵的声音打动,已渐渐的成为了我休闲生活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