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受到惊吓时,会有哪些表现?
“惊”有怎样的特点?
人没思想准备,突然受惊了,有一种突然性。
过度受到惊吓会对人体造成哪些伤害?
由于惊导致气机紊乱,受惊吓以后,人的心气就无所依附,没有依附,没根了。
有的是走也走不动了,四肢瘫软,个别的还吓尿裤子了,也就是二便失禁。
惊,作为一种情志刺激,当它超越了人体的生理和心理适应能力以后,便会损伤机体,导致功能失调,引发疾病的产生。那么,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哪类人群更容易受到惊吓呢?又如何治疗呢?
来看看这篇文章。
浅议《内经》治则“惊者平之”
中医经典历经久远,其文字早已非现在所能理解。所以要有耐性去翻阅工具书或者各家注解,古文字晦涩难懂.所以还需要悟性。而历史上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可能对同一句话有不同的见解,从而形成了诸多的医家流派。从“惊者平之”这四个字就可以看出《黄帝内经》中治则的灵活性,其文字言简意赅,字字珠玑。
1惊者平之
1.1 治则出处“惊者平之”,治则名。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微者逆之,甚者从之,堅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濡之,急者缓之,散者收之,损者益之,逸者行之,惊者平之,上之下之,摩之浴之,薄之劫之,开之发之,适事为故。”
1.2 古文考析“惊者平之”“惊者平之”自古以来一直作为确定重镇安神、凉肝熄风、养血安神治则的依据,然而考各医家之论和临床应用。考“惊者平之”之“惊”,《说文解字》释“惊者骇也"、“骇者惊也”,即惊骇之意《黄 帝内经素问直解》则直释“惊,惊骇之意”。再考《汉语大词典》释“惊”为“从马, 马受突然刺激而行为异常”,“惊慌恐惧" ,并将“惊骇”解释为“惊慌害怕”。由此可见“惊”与“恐惧”、“惊恐”之意相近“平”乃“乎”字 的血缘字《说文解字》:平,语平舒也。造字本义谓号音稳定悠长,没有起伏变化,表示警情安定”。后引申义逐渐扩大《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者,不病也。”可理解为安全无事的,安宁的,宁静的。宋.苏轼(教战守》:“而其平居常苦于多疾”“平”可理解为常态的,一般的《淮南子 ●泛论》:“平夷狄之乱”“平”可理解为消除,使安定。
1.3 中医理论考析“七情理论”认为国,情志与气机的关系密切:喜则气缓或气散、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惊则气乱、忧则气聚。其中,气乱是因惊而致气机紊乱的异常状态,是气机失调的异常状态。
气机失调就是气机紊乱,简称之“气乱”国。气乱有广义气乱和狭义气乱之分。广义气乱指气散、气上气消、气下、气结、气聚及狭义气乱的总称。狭义气乱则指的是广义气乱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气运动杂乱的混沌状态。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混沌状态是宇宙形成之前的模糊一团状态甲,即宇宙万物尚未形成之前的状态。这种混沌状态也是气散、气上、气消、气下、气结、气聚、气畅形成前的一种原始状态。与这些气机运动状态相对应的情志也是如此,即“惊”是喜恐、悲、怒、思、忧形成之前的一种初始状态,在没有其他刺激时,喜、恐、悲、怒、思、忧则不可能形成。
“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日“肝 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 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即喜、恐、悲、怒、思、忧.皆分属于五行五脏,唯独“惊”没有归属《素问 ●举痛论篇》则提到“惊则气乱”,指出惊可导致神气浮越,心气紊乱。从气一元论可推知“惊则气乱”的“气乱”是狭义的气乱,即气之运动杂乱的混沌状态。这种混沌状态是木、火、土、金、水形成前的原始形态,不具备五行特征,也就无法归属于五行,但却可以转化成木、火土金、水。而与气乱相对应的惊也无从归属于五行,同样也不归属于五脏;但可以转化成归属于五行的喜恐、悲、怒、思、忧,但反过来则不能《素问 ●灵兰秘典论篇》对“胆”的功能下了定义,即“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素问● 举痛论篇》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其中“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就是决断功能失常的表现。人只有决断功能正常,“心主”才能裁决有方,发号施令;若决断功能失常“心主”就不明指向,无从决断。这表明“惊”能直接影响决断功能。后世医家据此认为心神不安则可影响情志导致胆怯易惊。《素 问》云“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其病发惊骇。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二阳一阴发病,主惊骇。背痛,善噫,善欠者,名曰风厥。三阳一阴,太阳脉胜,一明不得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胃足阳明之脉,是动则病,闻木音则惕然而惊,心欲动。阳明所谓甚者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惊者,阳气与阴气相搏,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说明阴阳五行在“惊”的主病中也极为重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七气叙论》也提出“惊伤胆”的观点,充分肯定了“惊”损害胆的决断功能,具有使“心无所倚”的作用。也更进一步 证明了“惊”能够直接引发心神无所主.不知所从的混沌状态。因此,“惊”可以导致广义的“气乱",所以治则上可以用“重镇安神”、“平肝潜阳”法治“惊”,也可以用“养血安神”之法治疗心脾两虚、心神失养之“惊”。
2治“惊”之法
2.1张从正不拘常理治“惊”金元四大家之--的张从正治病不
拘常法,常常出奇制胜,他不但善用汗、吐、下攻邪之法,而且心理疗法的临床应用也独树一帜, 他认为《索问●至真要大论》中的“惊者平之”应是对“惊恐症”提出的一种心理疗法。
《儒门事亲●内伤形●惊》记载了张从正应用“惊者平之”理论案例一则“卫德新之妻,旅中宿于楼上,夜值盗劫人烧舍,惊坠床下,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岁余愈……乃命二侍女执其两手,按高椅之上,当面前,下置一小几。戴人日:娘子当视此。一木猛击之,其妇人大惊。戴人日:我以木击几,何以惊乎?何少定击之,惊也缓。又斯须,连击三、五次,又以杖击门,又暗遣人画背后之窗,徐徐惊定而笑日:是何治法?戴人日《内经》云‘惊者平之.....是夜使人击其门窗, 自夕达曙....一、二日,虽闻雷而不惊。”
这则医案中的患者“惊坠床下”主要病因是恐惧盗贼所致。
“自后每闻有响,则惊倒不知人”,则是听到声响就以为盗贼又致,恐惧气下而昏倒不省人事“以木击儿”“以杖击门“夜使人击其门窗”都是令患者知道声响与盗贼并无直接关系,使之习以为常,以消除“声响就是盗贼到来”的潜意识反应,最终让患者在夜里闻声也能辨别出并非盗贼到来,从而达到“闻雷声"而不惊惧的治疗目的。
正如张从正在《偶门事来》中所言“惟习可以治惊,经日惊者平之,平谓平常也。夫惊以其忽然而遇之也,使习见习闻,则不惊矣。”据张氏所论,即所谓“以习治惊”的方法治疗此病症。张从正认为“惊者平之,平者常也,平常见之,则无惊。”并将“惊者平之”理论延伸至情志疗法,即让患者认识到自身的症状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引起的,使其充分认识到引起自身症状的外界事物、环境并不构成对患者真正的威胁,从而解除疑虑,以平和的心态看待引起自身症状的外界事物、环境,有意识地调摄身心缓解症状,并预防症状的加重或复发。广泛性焦虑症虽不存在惊吓,但大多表现为精神紧张、四肢战抖、肌肉紧张、手足汗出、心悸、头晕、头重脚轻,这些症状足以表明患者内心具有不同程度的“惊恐"。因此“惊者平之”可以作为情志疗法来治疗广泛性焦虑症。
2.2平镇治“惊”中医名家秦伯未对此解释为“惊惕的用平镇法”回。“惊者平之 ”指因惊怯而引起的心神不宁.惊悸.怔忡或者惊风抽搐等病症。惊,是指心神慌乱而不安宁、心悸、失眠,小儿急慢惊风等的一类病症。 平,指对于惊悸不安类病证,用镇惊安神(或镇静安神)一类销静方药。治疗当用镇惊安神,平肝等方法治疗。“平”适用于一 下两种情况:一是气血上逆面出现有余的病症,例如癫狂痫患者躁扰不宁,可用镇静方剂中的“重镇安神”法,如用朱砂安神丸治失眠怔忡等:二是心血亏损。出现虚损不足的病候,患者心悸易惊,当用镇静方剂中的“养血安神"之法。
2.3固肾治“惊” 《内经)的“五志”和 三因方》根据《内经》而确立的“七情”最为后世推崇,在中医学中得到广泛运用.因此在中医心理学中所称之“情志”,实际就是此“七情”。“五志”的统称。其中“五志”是将“七情”中的“惊”合井于“恐”而归属于“肾之志”叨。卒惊则气乱,气乱是气行素乱,失于常度《灵枢. 本神》指出惊恐是导致气乱的主因“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并认为惊恐不解不仅伤神,而且影响肾藏精“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酸痿厥,精时自下”。《素问 ●举痛论》则对此解释得很透彻: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说明气乱除有惊慌失措,手足无措的神乱表现外,常伴有滑精、二便失禁等封藏之本失于固摄的表现。气乱病变影响心肾,治疗则应从心肾两端入手间。《素问● 至真要大论》云:惊者平之。医家常于养血安神药物之中佐以朱砂、龙骨、牡蛎、龙齿、珍珠母之类重镇安神,即取“惊者平之”。若有肾失封藏表现,适当佐以金楼子、沙蒺藝、桑螵蛸、益智仁之类固精止遗。
2.4情志相胜治“惊” 纳经》中的“思胜恐”土克水之五行制胜关系的反映,也正是五行制胜这-哲学认识,为情志相胜法注入了基本原则,并被后世医家广泛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内 经》提出的情志相胜治疗法,正是通过改变气机的逆乱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脾在志为思,肾在志为恐,脾土可以制约肾水,故思可胜恐思则气结,恐则气下,思胜恐即以气之凝聚去抑制气之下夺,即医生引导患者对问题深入思考,转移注意力,明白事理,以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晋书 ●乐广府》记载的“杯弓蛇影”的成语典故就是运用情志相胜理论治疗惊恐的经典案例回,
3小结
大惊卒恐则动心而神气散乱,恐则伤肾而精却气陷:骤受惊恐,可致心神不宁、惊悸怔忡、健忘善恐、言行举止失常、失眠多梦;或少腹坠胀.腰脊疫重乏力遗尿或遗精阳痿;甚者骤然出现神昏气厥、四肢搐搦;若神气散乱不收,痰火或痰浊乘机上蒙清窍者.则会酿致癫、狂、痫之症。后世医家治疗“惊"症多用:药物预防、生活调养、心理疏导。张从正日:平者常也,见怪不怪,其病自愈,以“惊”治“惊”的“以情胜情”法这则医案可谓惊世骇俗,是中医心理治疗史上的一次前无古人的大胆创新.而自戴人之后亦鲜有医家敢用的,能灵活运用将中医的心理治疗,张从正真可谓不拘一格,商人一等。这种治疗方法,现代心理学称为“精神脱敏疗法”.对于骤受惊吓者采用这一方法,使之对致病的刺激原习以为常,这样可以避免因之而致病,大大地丰富了心理治疗的调节手段,使古老的理论,更具有新意。
对于“惊"症治疗,治则不外乎阴阳平衡、五行生克制化、脏腑等辨证理论,所谓平,就是使用各种方法是阴阳、气血、脏腑平和。常人多用重镇安神、养血安神.平肝潜阳治法。而张从正却能另辟蹊径,说明他对经典理解透彻.却又能跳出经典。后世有急惊风、慢惊风。五胜之惊等辨证,各有其治法《内经》中仪 “惊者平之“四字则可引出“重镇安神”治惊“养血安神"治惊“固肾"治惊等如此之多治法。后世读纳经》而出伤寒派、温病派、火神派等,都是从中得来灵感。纵然几千年,一部《黄帝内经》,语言精练,语精而意深,经千年仍为中医界奉行不悖的圭桌,其思想的超越性,成就治法的灵活性,中医各家学说纷星。有感于现世中医学习之本末倒置,经典弃之高阁,中医继承百废待兴,重拾经典,记诵经典,理解经典,运用经典,才能使中医后人辈出。
参考文献:
[1] (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
局.2013.
[2]杜文东. 中医心理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
[3]
庞铁良.关于“惊"在情志中地位的探讨,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12.19(6) :87.
[4]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5版DM]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
[5]马作峰,姜瑞雪,王 平. 等.论《内经》中影响情志的十种因素
0].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17(11) :1194.
[6]
秦伯未.秦伯未医学名著全书[M].北京:中医古精出版社,2003:
435.
[7] 邵棋腾,李 黎.杜渐.等.中医心理学情志概念及分类[0].中国
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4.20(2) :150.
[8]田丙坤.《内经》气病理论探出0].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3,
19(11) :1245.
[9]
薛芳芸.《黄帝内经》情志相胜原理及方法探究[D].中国中医基础
医学杂志.2012.18(11) :118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