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我是“面霸”我怕谁
作者:半夜磨牙
2002年,北京还能看见蓝天。
那一年,我毕业了。
虽然那时候单位招人比较多,但毕竟所读学校是个二流大学。说实话,心里还是挺有紧迫感的,生怕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大四下学期几乎没怎么上课,只要知道哪里有招聘会,不管专业对不对口,合适不合适自己;也不管是国展还是在国贸,都要冒着被挤成沙丁鱼罐头的危险跑过去凑热闹。生怕漏过了一场,就像狗熊掰棒子,反正掰到手里再说,是不是会吃得到就不管了。
幸亏老师比较宽容,也不怎么查考勤,基本只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我学的专业是经济学,典型的万精油专业,没有什么针对性,感觉干什么都可以,干什么又都不行。
由于没有人指导,自己又没有一个完整的职业规划,所以对于前途很迷茫,就像一个没头苍蝇一样,只要是挨得上边的职位都去投简历。
投过简历的职位累计有:大学辅导员、调查公司调研员、罐头工业协会职员、网络公司市场销售助理、图书公司编辑、人力资源专员等等,只要是能投的都投过了,不能投的也硬塞了一份。
现在已经记不清当年参加过多少场招聘会,递过多少份简历,面试过多少次了,只依稀记得当时几乎每天都有面试。这样的日子从2002年2月中旬持续到5月初正式和Q石化签订三方协议止,保守估计怎么得都有100多次吧。所以那时同学们在路上碰到我,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哟,又去面试啊!”
因此,当时,大家送我一外号:面霸。那时候康师傅面霸120还没出来。其实现在想想挺后悔的,当时应该早点把这个名称注册了,那康师傅该给我多少转让费啊。
现在想起来,那个年头找工作好像还挺容易,不像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这样苦逼,所以到最后签订三方协议前,我手里还拽着两个OFFER呢。
一个OFFER是Q石化的,另一个是伊利牛奶的。
伊利牛奶的OFFER要早于Q石化收到。
记得看到伊利的招聘信息是在某个招聘网站上,忘记了是前程无忧还是中华英才了,貌似当时比较火的就这两个。
这个职位要招两个人,专业是经济学相关专业,但一个要求懂计算机编程,另一个要求文字功底好。而且,待遇也还不错,月薪3000,还包吃包住。
哇靠,这不就是给我和老吴量身打造的吗?
一个计算机天才,一个文艺青年,正好哇!
看到这则信息,我像弹簧一样,腾地从椅子上蹦了起来,鞋都没穿就跑去430寝室找老吴了。
老吴同学是湖北人,非常聪明,对电脑很有研究,没事喜欢自学一下C语言、离散数学什么的,一不小心还考了个微软的认证工程师证,貌似这个证当年还比较有用,现在据说已经臭大街了。
看完了招聘信息,老吴歪着脖子,笑眯眯地用湖北口音普通话说:“这个可以搞一搞。”
“那就搞吧。”我一挥手说。
写简历和自荐信自然是我这个文艺青年的的事。为了博人眼球,我还别出心裁地决定两人合写一份简历,自荐信里写了一些什么双剑合璧,天下无双的话。这些搁现在绝对被人骂为基情四射,但当时大家都比较淳朴,想法绝对是天真无邪的。
“啪。”一按回车。简历发送了出去。
从此以后,我们两个家伙就陷入了长期的意淫当中。
3000块啊,在2002年的北京也是个很不错的数目了,何况呼和浩特呢。我们想,这绝对可以顿顿吃涮羊肉了,烤全羊也不是问题啊。烤全羊啊,想想就流口水,身为吃货的我们想每天都盼望着这美好生活的到来。
时间一天天过去,眼看都快一个月了,我还没接到电话。
就在当我以为没有希望的时候,没想到有一天居然接到一个女士的电话。
内蒙口音,伊利的!
这是我脑袋里闪出的第一反应。
女士的声音比较浑厚,一阵客套的寒暄后,就转入正题,问我们愿意去呼和浩特工作不。
我连连点头说:“愿意。“
还没等我核实待遇呢。对方就先主动提出来了,态度显得很诚恳,“其实呢,我们呼市呢,和北京不能比呢,消费很低的,所以呢,工资呢,没有北京高。”几乎是一字一顿地说的,而且每句都要带个“呢”。
我隐约觉得有点不妙。
我弱弱地反问一句:“那是多少呢?”
“嗯。”短暂的沉默过后,女士说:“300。”
300,你他妈的,这一下子少了一个零啊,忽悠人也不带这样的啊,欺负我们学生清纯无敌容易骗哦。
当然,这句话我没有说出来,新时代大学生的基本素质还是有的。
后面她貌似还说了一堆什么“前途无量,升值空间无限”之类的话,我都没怎么听进去,我只听到了300元这两个字。
我停顿了几秒种,然后淡淡地说了一句话,貌似是在自言自语:“这该少了多少顿羊肉啊!”
“啊?什么?”没等对方没反应过来,我就把电话挂了。
因为羊肉减少的原因,我和伊利这个快要到手的OFFER拜拜了。
随之接下来又是不停地跑招聘会,不停地投简历,不停地面试,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Q石化来学校招聘。
记得那一天是在学校的公告栏看到了消息,也就抱着看一看的心态去了现场。
招聘现场在学校国际会议中心的一个会议室,我进去的时候已经围了不少人。毕竟Q石化在山东某市,大家的热情远没有北京的央企来招聘时那么高。
虽然没有达到人满为患的地步,但来的人也确实不少。好歹Q石化属于央企。央企嘛,肯定很有钱,大家当时的想法单纯而实在。
主持会议的人是一个高大的年轻人,姓斯,后来才知道是Q石化集团的人事科科长。另外还有两个人,一个姓张,Q石化储运厂新来的厂长;另一个姓吴,厂里的总经济师。两个人都带着眼镜,样子还挺斯文的。
这次招人的单位就是C厂,但Q石化任何一个下属厂招人都必须经过集团人事科,这个斯科长就是过来负责帮忙挑人的。
因为张厂长是新来的,新官上任三把火,他很想在任内有番作为。该厂主要承担着Q石化集团石油产品的储存和运输,仍然是计划经济下的产物。
张厂长想拓宽C厂的业务范围,不仅仅局限于Q石化集团内部,还希望拓展到社会上去,把C厂改造成一家现代的物流公司。
但当时厂内的人员都是国内一些石油大学毕业的,学的都是储运等相关专业,对于现代的物流没有一点概念,而我们学校因为物流专业开设得比较早,也比较强,所以第一站就到我们学校招聘来了。
斯科长大致介绍了Q石化的概况和一些辉煌历史,然后就说了一些前途无量之类的话。
张厂长比较有激情,虽然带着胶东口音的普通话比较难懂,但基本能明白他的意思。他的大意就是:厂里要改制,急需人才,你们过去,成长空间很大,待遇和各方面都不是问题。
他挥了挥大手,在“待遇”这个字上加重了语气。
说实话,未出茅庐的我都要被他感动了,几乎要热泪盈眶,都有想拥抱他的冲动。
吴总话不多,只是简要地做了一下补充,主要是介绍了一下福利待遇的方面,待遇主要分两大块:基本工资加绩效工资,刚去应该能达到3000这个数目。
别的我没太记住,3000这个数字我记住了。
话讲完了,然后就是递简历,一会儿,简历就码了厚厚一摞。
随后,斯科长让递了简历的人挨个做了一番自我介绍。张厂长和吴总没有说话,只是笑眯眯地看着大家,然后交头接耳说几句,并在简历上标记着什么。
我忘记当时说了些什么,可能就是自己学习成绩优异,文字功底扎实,很想去报效贵公司之类的话吧。
介绍完了,斯科长就要大家回去等消息。
这次消息没等多久,几天以后,在面试回来的路上,我接到了一个山东口音男子的电话,问我愿意不愿意去Q石化工作。
当时已经快5月份了,很快就到学校规定三方协议签订的最后期限了,不签约的话到时候会拿不到毕业证。说实话,面试了那么多家,我也挑花了眼,所以当时毫不犹豫地就答应了他。
他告诉我让我一个礼拜后去Q石化体检,来回路费报销。
其实,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从那么多同学中脱颖而出,自己长相普通,还有点驼背,学习也一般, 4年仅仅得过一次奖学金,实在没有什么特别的。
唯一出彩的可能就是那篇古龙体的自荐信了。事后想起来,当时吸引了他们眼球的应该就是这篇别具一格的自荐信吧。
当然,这只是猜测而已,事后我也没找张厂长他们求证。
回来后,我得知除了我以外,学校还有另外5个同学也都得到了体检通知,都是别的专业的,有学物流的,有学会计的,还有信息工程的……
我们在其中一个汪同学的宿舍聚集,相约一起去Q石化,同时憧憬着以后的美好生活。
那一天谈得很晚,离开后,宿舍地上留下了一堆瓜子壳和啤酒罐。
【作者简介:半夜磨牙,男,下过厂矿,编过图书,写过小说,现任某互联网公司版权总监。经营有个人原创公众号:他的国(微信号:tdg191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