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偶然拿起吴非老师所著的《致青年教师》,发现书已经买了将近半年了,却因为各种理由,搁置了读书学习的好机会。读书真的是在于“感动”,感动只因文字吸引,感动只因文字的力量,感动只因文字触动心灵的那一刻。拿起了书,就爱不释手。
最近,自己所教的学生要面临中考。随着升学的压力和学困生的不思进取,真的是心力交瘁。一方面觉得他们不够努力,一方面又时常反思,是不是自己就是那句话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的“不会教的老师”。
不会教书的老师对于一位教过两届毕业班的年轻教师,发现现在的学生大部分都没有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冲劲。每到中考的前一阶段,我不得不把时间都分配给了提升空间大的中等生和拖倒班级平均分的学困生身上。尤其改变那些形成诸多坏习惯的学生,让他们变成优秀真的很难,即使能使他们有所转变,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因为想到本可以用这些精力和时间让更多的学生获取更大的进步时,就很难对那些不珍惜别人生命的人有好印象和更多的精力。所以,自己就成为了别人口中,不会教书的老师,原因就是未能把所有的学生全部教好。
出于一个教师的本心,把所有学生变得优秀,是一个老师永恒的追求。但是,实践证明,那是一种苛求。正如,吴老师所说“教育本身是科学,既是科学,就不可能有绝对;既是科学,也就存在许多需要探索的问题,也必然存在我们暂时无法解释的现象,也就必然存在目前我们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既是科学,它也将允许失败(虽然所有的失败也是相对的)”
不会教书的老师我们班级里就有这样的一名学生,在七年级时成绩中等,但是,从上了八年级之后,就学习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针对她是女孩子,大家起初采用的都是思想教育,之后树立短期目标,课后辅导,激励机制。但是,实行一段时间,所有老师都筋疲力尽,失望至极。她还是老样子,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家作业完成不及时,考试成绩落后。师德在我们的学校,真的是多表现在老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身作则,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崇高的价值观。可是,始终未能更好地影响他们的学习观。
遇上的这样的学生,所有的老师没有放弃,但也不再指望她能改变了。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个孩子就是一事无成。可能,她现在处于低潮,过了这段时间,也许会意气风发,突飞猛进。我们只能等待。客观地说,至少,在学生的某个阶段,我们很难教好她。
不会教书的老师这样思考之后,我的心里终于少了好多的自责和愧疚感,也许生命中的相遇都是上天安排好的,你我相遇,我竭尽全力给你最好的,也许,这个时候你还没有准备好,但我相信在未来的某个时候你会绽放,我会那个永远我祝福你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