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人物
第九章          三国之曹植---文坛大泰斗,政治小雏儿

第九章          三国之曹植---文坛大泰斗,政治小雏儿

作者: 小寒之刃 | 来源:发表于2018-04-01 22:26 被阅读0次
文坛大泰斗,政治小雏儿

以孔璋之才,不闲辞赋,而多自谓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还为狗者也。

——曹植《与杨德祖书》

遂以为平原侯植家丞。颙防闲以礼,无所屈挠,由是不合。

——《三国志·魏书·邢颙传》

始者谓子建,儿中最可定大事。……自临菑侯植私出,开司马门至金门,令吾异目视此儿矣。……从子建私开司马门来,吾都不复信诸侯也。恐吾適出,便复私出,故摄将行。不可恒使吾以谁为心腹也!  ’

——曹操

第九章          三国之曹植---文坛大泰斗,政治小雏儿。

曹植从十五岁开始跟随曹操远征,到十九岁开始声名远播,估计从这时候开始,两兄弟就开始明争暗斗。虽然曹植也是有政治抱负的,但究竟有没有意争这个世子之位,值得商榷。不管如何,两兄弟的争斗在所难免,问题是曹植带有文人的风骨,个性率直,我行我素,不知收敛,丝毫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政治权术手段。在文学界,他是大宗师、大泰斗,说到政治,比起曹丕,他真的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小弟了。

曹丕的文学水平未必高得过曹植,但他懂结纳人才,收买人心,上至“毒士”贾诩、谋主荀攸,下至四友如司马懿、吴质等,均有意示好。司马懿的心计就不必说了,即使吴质的计谋也教曹植阵营谋士吃不消。一个大簏事件就将杨修狠狠击败(详见曹丕篇),使曹操心中的天平向曹丕倾斜。要知道杨修已经算是曹植阵营的首席谋士了,结果一交手,这个恃才傲物的家伙就败下阵来了。

其实曹植除了杨修之外,还有好些人才帮忙。最开始时,曹植的才华魅力,加上曹操的钟爱,吸引了很多文士前来攀附,然而曹植却犯了“文人相轻”的老本性,说孔璋的文章画虎不成反类狗,又批评刘修(刘表的儿子)。刘修还好,孔璋却是大名鼎鼎的,这样级数的文人都给他以这样的言辞来批评,一般人还真受不了。因此许多文士都弃曹植而去,不是不愿攀附,而是实在攀附不了。与此同时,曹丕却向他们伸出橄榄枝,岂有不改换门庭之理?

除了文士归附,由于曹操的钟爱,更安排有一定政治地位及谋略的人辅助曹植(相比之下,曹丕是要靠自己找的),比如曹植妻子的叔叔崔琰,又如家丞邢颙,这些都是曹操有意无意安排过去辅助曹植,或为曹植拉点关系。邢颙为人正直,执法守礼严谨,结果和曹植抵触,最终当然也以不可废长立幼的理由站到了曹丕一边。

第九章          三国之曹植---文坛大泰斗,政治小雏儿。

曹丕曹植的互相斗法,基本均以曹丕以心计取胜告终,然而最关键的一次,却是曹植自己所为,怨不得人,就是著名的“私开司马门”事件。曹丕早在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就被封为五官中郎将和副丞相,一切都似乎定下来,曹操事后也说只有曹丕不封侯,而封五官中郎将,就是定下由曹丕为继承人的意思,但这只是曹操几年后的事后诸葛亮式的说法,当时却未必如此。

直到三年后,曹操征孙权时还告诫曹植,说自己当年23岁的事(曹植此时也是23岁),以勉励曹植。一年后曹操征张鲁也带同曹植出征。直到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植形势才急转直下。司马门究竟是哪个城的(许昌?洛阳?还是邶城?),向来众说纷纭,但笔者比较倾向于是邶城。无论如何,开司马门即是犯禁,守门公车令被杀,而曹操在司马门令的言辞中表达出对曹植极度失望,更连累其他诸侯(诸侯,是指曹操诸儿,此后魏国法律对曹氏皇室成员非常严苛,客观上为司马氏灭曹带来便利)。

曹植突然如此脑抽,除了向来个性,还会不会另有原因?从曹操的事后反应,私开司马门当属大禁,曹植再任性,至于如此挑战父亲权威么?中间会不会与曹丕有关系?当然这只是无责任猜想,因为史书已经找不到与曹丕有关的半点证据了。但是对于曹植的政治立场,向来有说法认为曹植也是拥汉派,对曹操称公又称王的做法极为不满。私开司马门是曹植这种天真又率直的文人一种反抗的举动。香港剧集《洛神》更将曹植附会为荀彧弟子,高举拥汉派大旗,最终曹操觉得若挑选曹植作为继承人,则其以曹代汉之心愿便无法实现。

不管如何,从司马门事件之后,曹植地位一落千丈,他所写的诗词从此时起也偏哀伤。此年曹丕被立为魏王国的太子。当一切看似尘埃落定之时,事情却发生了戏剧性的突变。

掌权重翻盘,临危斗武圣

植将行,太子饮焉,偪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魏氏春秋》

二十四年,曹仁为关羽所围。太祖以植为南中郎将,行征虏将军。欲遣救仁,呼有所敕戒。植醉不能受命,于是悔而罢之。

——《三国志·魏书·曹植传》

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

——《魏略》

第九章          三国之曹植---文坛大泰斗,政治小雏儿。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三国鼎足之势渐成,然而,蜀汉阵营争夺天下之心不死,关羽悍然发动襄樊战役,并击败五子良将于禁,威震华夏,曹魏举国震动(这时还是汉朝),曹操更是想迁都来避其锋锐。这是因为关羽已经煽动汝南叛乱势力,摇动许都。曹操这样害怕是有其理由的,万一皇帝有所闪失,三十年来的努力就会付诸东流。

这个时候是十分危急,稍有不慎,就会引发多米诺牌效应。此时曹操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委任曹植为南中郎将,代理征虏将军,指挥兵马去救曹仁!这是怎么回事?曹植一向给人的印象就是个典型的文士,就算也有一定的政治才能(事实上也没表现出来),也不足以统兵,而且这次不是去打怪练级(像曹丕平叛那种)。曹植一方面需要进攻刚刚气盛的关羽,救出曹仁,一方面还须稳定汝南叛军局势。曹操手下能征惯战的将领不在少数(夏侯惇和张辽就是被调往支援,徐晃更是其中一位候命者),有必要在这么危急的时候突然起用毫无实战经验的曹植来冒险吗?

首先,这件事从另一方面可以证明曹植是具备一定的政治才能和军事才能,而不是我们习惯性的那个文人形象,否则曹操再脑袋发热也不会做出傻事,这也正好解释了曹操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给曹植留机会。如果纯粹仅是文才,曹操也不会冒险犯禁(废长立幼)的。

其次,最为重要的是,不论曹植才能是不是真有那么强,既然曹操已经在两年前下定决心,做好安排,为什么突然反悔?曹操给机会让他东山再起,交给他的还是连曹丕都暂时没有的兵权(曹丕顶多能指挥一下中央卫军,曹植带出去的必然是战斗力较强的部队,且人数当在三万以上)。这样做其实有很大危险性,因为曹丕曹植的兄弟之争会重起,且比之前无兵无权的心计斗智更严重。倘若曹植打败了关羽,军望民望一下子就可以超越曹丕多年的苦心经营。

曹操突然要为曹植翻盘,很可能有些什么不可告人的理由,可惜史书没有这方面的证据支持,或者其实有,但已被曹丕后来删除了。香港剧集《洛神》附会成曹操看清曹丕实则依赖司马懿,最终宁愿放弃以曹代汉,也不愿作他人嫁衣。看起来很合理,但距离曹操死还有半年,司马懿也还没有日后的权势和地位,如果曹操要杀司马懿,还有大把的时间和机会,所以此说很难成立。

相关文章

  • 第九章          三国之曹植---文坛大泰斗,政治小雏儿

    文坛大泰斗,政治小雏儿 以孔璋之才,不闲辞赋,而多自谓与司马长卿同风,譬画虎不成还为狗者也。 ——曹植《与杨德祖书...

  • 三曹在中国文学史上的贡献

    三国时期的曹操与他的儿子曹丕和曹植.他们因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故后人合称他们...

  • 【康乐斋杂集】历代有名情爱典故系列之五0:曹植洛神①

    康乐斋杂集 历代有名情爱典故系列之五0: 曹植洛神① 【简介】这个典故,就是文坛上自古以来流传很有名的曹植与洛神...

  • “冰清玉洁”的荀彧

    在三国里,“冰清玉洁”这个词是曹植用来形容“王佐之才”荀彧(xún yù)的。 曹植的原文是:“如冰之清,如玉之洁...

  • 【世界文化常识】文学篇(5)

    三曹 三曹是指汉魏间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

  • 曹家那些事儿之曹丕

    曹丕,字子恒,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曹丕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三曹”。 ...

  • 《资治通鉴》故事选(手抄本)七十三

    七十三、政治不得志、文学展才华 曹植(公元192------232年),字子建。三国时期沛国谯(安徽毫县)人。是曹...

  • 曹丕

    曹丕(187年冬—226年6月29日),字子桓,豫州沛国谯县人,曹操次子,曹植之兄。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 建安诸子之曹操的儿子

    曹操有很多儿子,最有名的四个儿子是曹丕,曹植,曹冲,还有曹彰。 曹丕,他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 我眼里的曹丕

    曹丕是曹操与卞夫人的长子,字子桓,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丕和父亲曹操、弟弟曹植并称“三曹”。他还...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九章          三国之曹植---文坛大泰斗,政治小雏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ufzc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