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艺术美学?望文生义,是大艺术家的大创作大造化,同时赋有精神价值。而追根溯源,是否关乎心灵与技术臻于化境的发展。
我认同——艺术当行本色,大巧若拙!
东西两方,前人和来者,纵观人类史上三次美学巨变,艺术本同根同源,更与哲学息息相关。
大巧若拙轴心时代的美学,东方最伟大的圣人孔子、老子;西方最杰出的思想家和希腊思想学派,不谋而合地出现了。当时的艺术和哲学密不可分,而对于西方的艺术具象作品——画、雕塑等,还停留在匠人时期,未能发掘其精神价值。所以艺术之于“知、情、意”可谓登峰造极。柏拉图将艺术的“灵感”、艺术家的“狂迷”,和“神”的旨意关联。而把单纯的艺术戏曲基于“模仿”。其学生亚里士多德更进一步地指出艺术创作如诗歌等,基于经验但对未来的可能性做出了预判。而此时的东方,以百家争鸣为代表的艺术造诣,从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无为而美,到庄子的“天地间有大美而无言”,加之孔子“发乎情,止于礼”的分寸艺术。皆揭示了东方艺术的中庸之美。
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从轴心时代哲学美学交相辉映的艺术转而进入古典艺术美学,文明也从探索趋向成熟。欧洲艺术形式多样化,文艺复兴的开始让美学从“神”入“人”。期间,又以康德为代表在理念和感动之间寻找辩证平衡。可喜的是康德崇尚纯粹美, 认为愉悦是艺术的目的。同时期黑格尔,以抽象到具体,将“典雅美”上升到另一个巅峰——艺术的具体意义才是本真。东方的古典主义以《离骚》、《楚辞》为代表,大俗大雅的民间爱情发展到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从华丽到平凡的起伏,归于平静的大美。“思与境谐”,非深入生活而究其艺术本身。
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走向20世纪以后,现代美学横空出世。个人的创新史无前例地达到至高点。作者从心理学、人类学、文化研究三方面写,其艺术与人文的关系呼之欲出:艺术的跌宕 、冲突、边缘化……最终趋于大众文化。人的内心“当行本色”的价值深入人心:艺术美学,是在人的情感之下方可熠熠生辉。
大巧若拙 大巧若拙美,由于时代的追求而不断改善、改变。想来艺术美学的本源源于内心又有别于内心,可谓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乃大美,大巧若拙,又是返璞归真的智慧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