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小学语文教师
《让教育更明亮》第二辑摘录(育人的规律)

《让教育更明亮》第二辑摘录(育人的规律)

作者: 暇思芸悟 | 来源:发表于2019-06-17 09:16 被阅读0次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短时记忆的信息量在“5加减2”左右。如果在短时间内给出的信息太多,则相当一部分信息就会“外溢“,不能给接受。这样的一种心理机制告诉我们:第一,在设计教学的时候,信息不能过多;第二,如果信息过多,就要设法通过组块降低信息量,从而方便记忆。关于“着”,孩子们编出了这样的口诀:“上边的羊尾往左甩,下面的眼睛看过来”,这样一来,孩子能在认写“着”的时候,就从原本需要记忆的11个信息点减少为两个信息点“羊”和“目“,信息点少了,记忆起来自然方便多了。

教育者应有一种美德,那就是——让自己变得柔弱起来。只有自己的内心变得柔软了,才能缩小孩子的心灵与教育者心灵之间的距离,才能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去。老子说:“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意思是说,人活着的时候,浑身是软的。死了才硬邦邦;草木活着的时候,非常细腻,死了才干枯。所以说,坚硬的东西往往是死了的东西,活着的,反而是柔弱的东西,孩子的心灵是柔软的,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接受“坚硬的物件”撞击和摩擦,使得心灵变得千疮百孔,他们也许用一生的力量都不能修起来。

幼儿会强烈的体会到周围人的性格,因此孩子周围的人一定要非常诚实正直,每个人都是孩子的老师,老师是怎样的人比老师说的任何话都更有力度。

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一名教师教育水平的高低,就源自这位老师的人生观。为什么我们总是强调教师的师德,意义就在于此。

温暖维持着生命,是健康成长发育的最基本条件。学龄前儿童似乎对冷不太敏感,他们的身体摸上去凉凉的,但问他们时总会说不冷,其实这就是身体还没有发育好的缘故。在这个阶段,家长要特别留意给孩子取暖,因为需要用自己的能量来保暖时,它用在健康发育方面的能量就会减少,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相关的研究发现,小时候经常发烧的孩子,长大后保持精神和身体温暖的能力相对较强。

(五岁到七岁)有时,孩子们会发出“真无聊啊”感叹,这意味着孩子正在经历所谓的“小青春期”,也叫“六岁之变”。作为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引导孩子渡过这个阶段。(p73)

两寸半到五岁的孩子所需要的,是那些可以在玩耍时随心所欲改变用途的玩具。像贝壳、松果、木块、丝绸、棉布、木偶等,都是最适合的玩具。很多家长经常会给孩子买回一些电动的、难以拆卸的玩具,花费的钱不少,但并非是最有教育价值的。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们,在游戏的时候会假装自己是小宝宝或者大人。作为幼儿教师或者家长,每天都要给这个年龄的孩子一个空间,让他们不受干扰的游戏。这一点非常重要。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充分扮演生活中的角色,同时培养专注力。每次游戏结束的时候,还要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孩子收拾玩具,让收拾也变得有趣。在这个年龄段,让孩子体验土、水、风、火这四种元素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接触这四种元素可以使孩子建立与自然世界的连接,轻轻地在大地上扎下根来。

印度有一个名叫布提亚•辛格的小男孩,在4岁半时就实现了全程马拉松的比赛,被人们称为神童。5岁那年,辛格计划用10天的时间跑完500公里的行程,但就在他准备启程的时候被警方叫停了,印度政府的理由是:辛格只是一个5岁的孩子,而500公里的路程,对他的体力和情绪都是一个负担。让一个孩子去尝试不属于她年龄的生活,是一种极大的残忍。国家可以不要神通,但有责任保护一个孩子的生命健康。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曾深情的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办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能救人。”

学生都有一颗敏感的心,他会很容易的明白哪些老师对自己是真的关心,哪些老师是耍嘴皮的,从而确定和老师的交往方式。

第斯多慧说:“我们认为,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其中,发挥激励、唤醒、鼓舞作用的就是师生关系。

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不想成为好孩子的儿童。”

苏霍姆林斯基说:通向儿童心灵的道路,不是一条只需要教育者及时铲除杂草(儿童的缺点)的、平坦而洁净的小道,而是一片肥沃的田地,儿童的各种优秀品德像幼苗一样,将在这块土地上逐渐成长。如果我们能让儿童的各种优点像幼苗分蘖似的迅速分枝,那么,他们身上的缺点就会自然而然的连根除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教育更明亮》第二辑摘录(育人的规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vko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