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到底是不是一场赛跑?
费勇教授在解读《六祖坛经》的时候时常说,将自己的关注点从外界收回内心,时常感受自己所处的环境,享受自己在当下能看到的所有风景,就能得到快乐。
其中有一段话我非常喜欢:
快乐的人对于人生取了一种看风景的姿态,自在从容;悲哀的人对于人生取了一种长跑比赛的姿态,执着劳碌。将生活看成是一场竞赛,便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一切的斤两都要去计较,一切的不如意都要转化成对他人的怨恨、猜疑。
我曾经也用赛跑来宽慰过自己。
我在同学聚会,或是朋友圈里,看到很多同学当年读书的时候跟我的水平差不多,几年不见,家庭幸福和睦,工作也顺心顺意,连长相都变得好看了,不由得让我相形见绌。这时候我安慰自己,人生是一场耐力赛,在100米处领先并不能说明什么,真正的评判,在盖棺定论的时候。
这样的想法缓解了我一时的焦虑,并且给了我一定的斗志,我以为从此之后,我一定会奋发努力,争取在接下来的500米,1000米中超过别人。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
聚会结束,朋友圈刷完,我躺会沙发上,毫无意识的开始刷剧,逛淘宝,同学优越的生活虽然像一根刺一样,时不时地扎我一下,但除了让我不能心安理得的刷剧逛淘宝,并没有起到任何实质性的作用。
于是,我陷入了经常性懒癌,偶发性进取,经常性自我麻痹说:生活压力这么大,还不让人放松会了?偶发性又自卑自责地骂自己:比你聪明的人都比你努力,你还有脸刷剧?
时间像一条螺旋上升的楼梯,我已经走完三分之一,有时还是影影绰绰地看见迷茫地站在楼梯底端的、幼小的自己。
于是我发现,用别人的成就来激励自己,用别人的点赞来为自己的人生跑道清障是一件产出很低的事情。
后来我发现,其实很多觉得人生是长跑比赛的人,自己根本没有参加过长跑比赛。于是去年我报名了一场半程马拉松,让我对人生这场比赛有了新的看法。
比赛开始前,赛事组请来了乐队,主持人,站在舞台上进行慷慨激昂的动员大会,赛道起点2万多人一起跟着主持人挥手、蹦跳、大声喊:我们是最棒的!有点像我们刚出生时,家庭成员因为新生命的到来而激动,每个人都来抱抱你亲亲你,每个人看见你都笑逐颜开,让你产生了一个错觉——那就是他们这么快乐,都是因为我,我有可能是个神迹。
接着发令枪响了,2万多精力充沛、全副武装的跑者开始奔向他们的终点,他们信心十足,好像他们跑的不是马拉松,而是100米而已。
我计划按照自己练习时的配速来参赛,因此我没有像其他跑者一样猛冲,结果是一个又一个跑者超过了我,我心里开始恐慌:妈蛋,我是不是最后一个了……然后我开始提速。
结果,在3公里不到的时候,我几乎力竭,当时的想法只剩下:我现在流的汗,就是我报名马拉松时,脑子进的水。
然而我能怎么办,赛道两边居然有学校组织的小朋友观光团,在边上有一搭没一搭地喊“加油”,还有大妈腰鼓队擂鼓助阵,这么多双眼睛看着呢,怎么也得跑到5公里再放弃。
到了5公里,赛道有一个U型回转,意味着你还在这头跑的时候,已经可以看到隔壁赛道有人折返了。当时挺有挫败感的,我调整了呼吸,调整了步伐,心里给自己打了好多气,然而,我做得最好的程度,仅仅只能是回到练习时的配速。
这有点像一个人从20岁走向30岁的过程,从一开始精力充沛无所畏惧,到后来竭尽全力,都只好是个普通人。这个过程有希望,当你超过一两个人时,会觉得自己还不错;也有绝望,当你看到隔壁赛道折返的跑者得意地向这边吹口哨,虽然很想冲过去灭了他们,但是你追不上人家……
在反复的希望和绝望当中,你开始了解自己真正的实力,于是,5公里到13公里,我开始适应长跑的节奏,我可以看看风景,看看路边的帅哥,当看到有人跑不动时心里得意一下,当有人超过我时……假装没看见。
13公里开始,第二轮疲倦袭来,我觉得腿快断了,日光也晃眼,风景也不看了,帅哥也不看了,更无暇理会其他的跑者,我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到呼吸和步伐的配合上,感受肌肉一下一下地发力,这时候没有终点,没有他人,只有“呼、呼、吸、呼、呼、吸”地反复。
这大概像40岁以后,外界的评价,所谓“成功”的荣誉已经不能带给人们刺激,只是将目标转化成微小的行动,一日一日,只是重复。
到半程马拉松最后一公里时,赛道上花样百出,有坐下来休息的,有吃汉堡的,有领着一盒面包边逛边吃的,因为终点就在眼前,大家都知道,只要不停下来,就会到达。
然而,这磨人的21公里就要结束了啊,想想还有点舍不得呢,我这样想,在终点前邂逅了降温洒水车,我简直雀跃地通过雨幕,并在雨幕中,撞上了一条彩虹。
很累,但是很有成就感,我想。
下次再也不玩了。
临死之前,我大概也是这么想的:终于结束了,下次再也不玩了。
结果今年错过了马拉松的报名,我难过了好几天……
所以,我觉得人生也可以是一场长跑,我们会经历各个阶段,会生气,会挫败,会兴奋,会感激,这才是人生啊!只要向前走,我们终将消停下来,淡定下来。不要着急,快乐也好,不快乐也好,我们终将得到,又终将失去。
实践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