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总会听过类似的故事
毕业几年后,分道扬镳的同学也开始在各自的行业发光发热,
有的在工作几年后开始创业,现在开起了小公司;
有的回了老家,也在家乡做起了小生意;
也有部分职场的朋友,在前几年还在同一家公司一起打拼,但现在,都各自往不同的方向发展。
对比现状,总有种他人过得比我出色的感觉,无论是成就还是收入,
面对这种同侪的压力,想要赶上,但面对差距,又十分焦虑!焦虑或许会来自3个层面:
差距太大,认为自己短时间无法赶上
还是差距太大,认为自己压根无法做到
仍是差距太大,认为自己根本不配做到
来自花瓣2
其实上述的差距,就是构建在愿景和现实间,它们就像有两根橡皮筋,如果进行拉伸,它会产生张力对你进行拉扯,愿景把你不断往右拉近,现实却在左边把你扯回。《第五项修炼》书中说,在愿景和现实中保持必要的张力是必须的,但同时会导致与焦虑相关的感受或情绪。例如上述的焦虑和沮丧。
来自百度为什么会这样?
《象与骑象人》这本书里,形象地把骑象人比作是人的理性,大象则象征内心自动化系统(例如直觉、反应等)。
面对同侪的压力,大象会显现出负面情绪的反应,然后骑象人有时候并不能控制这种情况,导致不幸福不快乐的表现。
来自花瓣3
有一种很显而易见的方法解决这种焦虑——降低愿景呗!
达不到同学每年挣几百万的能力,每年挣几十万也能活得很开心呀;
没有在一线城市活的潇潇洒洒,在家乡惬意也是一种选择。
但是,彼得·圣吉说,要警惕这种情绪导致降低愿景的现象。
当一个人降低了个人的愿景,开始降低了自己奋斗的愿望,这种“奖励” 带来“认知放松”。而一次性降低往往不意味问题的终结,新的压力又会出现,导致一种的恶性循环:
无法达成目标-挫败-减低目标-暂时减轻-新的压力-再降低
想想我们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
无法完成工作业绩-焦虑-抽烟喝酒暂时减轻-回到公司继续面对-继续下班喝酒逃避
恋爱中无法得到另一半的爱-受伤-索取-暂时获得-又感到受伤-继续索取
而这种让你屡屡“上瘾”的短暂解决方案,就像在大脑装上了一个触发器(If....then.....)
就如那根把你往愿景相反方向拉的皮筋,把差距越扯越远。
来自花瓣4
同时,心底还会不断冒出自我否定的观念:
“我不配”
“我做不到”
“这实在是太难了”
这些无谓的话不断在消磨你的意志力。《意志力》一书提到我们的意志力是有限额的,消耗之后需要时间来恢复,就像人的体力一样。
我们这种观念,或直接说是扎根在大脑的潜意识,不断增加了目标和现实中的冲突性,妨碍我们取得成功。
我们到底要如何操纵冲突,降低这根橡皮筋的拉力呢?
来自花瓣5
不妨当成自己是个Window系统(你喜欢的话也可以是Mac),在下次出现焦虑不安等负面情绪时,让自我意识像弹窗一样,“叮” 出现提示,告诉自己正处于某种情绪当中,然后去寻找情绪背后的问题。
也不妨套用以下4步来帮助自己找寻最根本的原因:
Emotion:我当时的情绪是怎样的?
Event:刚才发生了什么?
Target:其实我当初想做什么?我本来想做啥?
Action:我下一步可以怎么做?
以上述例子为例,倍感压力的时候,想想自己目前处于什么情绪,挫败?失落?然后反问自己,什么导致这种情绪的发生,是刚才看到高中同学又在晒度假照片?还是看到同事又买了很多线上课程?再回想下,本来想要做什么的?这里的“本来”,不仅仅指的是当前正在做的,还指的是原本的目标是什么?如果是想一步步踏实工作,从工作中获得经验,就没有必要担心这些短期带来的烦恼,相信自己,长期才是最值得投资的。那自然而然,下一步该做什么,也就清晰了。
来自花瓣6
彼得圣吉还说,找出“隐性的假设”也是破题的关键。
何为隐含假设?就是A能推出B,那背后的论据是什么,这个论据就是隐性假设。
举个例子,明天大雨,我决定不去上班。那背后的隐性假设可能是:公司允许大雨不用去上班;上班时间是弹性的,或者我不在意迟到。
《精进》一书描述了关于假设的校正方法:
1、找出潜意识中的隐含假设;
2、识别假设中不合理性,进行校正;
3、形成新的更灵活的思维框架。
那以开篇的例子来说,隐性的假设又是什么呢?
与同侪对比中产生压力,可得到部分假设:
同学看不起收入比自己低的人
收入和成就是人与人之间需要对比的
我做不到他们那种成就
我没有他们那么多资源
当把这些假设列出来,似乎可以看到,很多都是无中生有,无病呻吟的。
可是,为什么我们就要跳下这个坑呢?当发现其中不妥当的假设后,不妨进行修正,例如:
同学看不起收入比自己低的人—>同学不一定是这样的人,如果是,不交也罢
收入和成就是人与人之间需要对比的—>收入和成不用对比,个人成长的良性竞争才要提倡
校验完后,就会豁然开朗,让自己的心态和行动都有完全不同的改变。
最后,我们把思想校正为:
感受到同侪的压力是不可避免的,但我们仍然可以避免的是潜意识上的错误,不让自己陷于逃避、沮丧和焦虑,更要避免与大家比较财富和成就,切勿被内心的小我消磨我们的注意力,把注意力全部放在自我成长上,关注长期,关注实现目标需要做的事。
以上涉及的方法和理念,绝非只适用于开篇的案例,希望对你有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