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QQ群,一位群友转发法师的一段开示,另一位群友提出疑问。就此疑问,我们进行了一些讨论。
(1)
《阿弥陀经核心讲记》部分引文:
请问各位,阿罗汉靠他自己的善根福德,能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不能往生?
(众答)不能!
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天亲菩萨的《往生论》里边是这样说的: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极乐世界是大乘菩萨、大乘善根的境界,“二乘”,声闻、缘觉——阿罗汉、辟支佛靠他自己的善根福德,想往生极乐,不够资格。要到达极乐世界,阿罗汉的善根福德况且不够,凡夫五戒十善怎么可以呢?
再来,阿罗汉的善根福德虽然比较凡夫是很多了,但是如果比较菩萨来说,谁的善根福德多呢?
(众答)菩萨!
这个账很好算,因为阿罗汉是自了汉,他是自己解脱自己的生死轮回;菩萨发了广大菩提心,要度脱一切众生。所以,菩萨的善根福德跟阿罗汉相比,那又是另外一个层次,天地不能相比。
再来,菩萨心量广大无边,善根福德也无量无边,但是菩萨毕竟没有成佛,没有成佛,还在菩萨的位子,就没有圆满。那么,菩萨的善根福德跟阿弥陀佛相比,哪一个为多呢?那又是天地不能相比,差得太多了。这么比较下来,唯有佛的善根福德,最彻底、最圆满。
那么,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体现在哪里呢?阿弥陀佛的善根福德就含在六字名号当中。
这个讲的就远了,讲我们世间的,大家能够听得明白。
(2)
有人提出疑问:
《往生论》“大乘善根界,二乘种不生”。这里的“二乘种不生”并非指声闻、缘觉——阿罗汉、辟支佛靠他自己的善根福德,想往生极乐,不够资格。而是说往生到极乐世界之后都是大乘菩萨、大乘善根的境界,没有二乘种性。不要理解错了
(3)
她引用印光大师:“复宗灵法师书”:
释: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谓盲聋喑哑不得往生?佛说八难中有盲聋喑哑,谓其难以入道而已。果能专精念佛,虽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瞎子不能看经,究有何碍?喑者无声,哑者不会说话,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现生亲得念佛三昧,临终直登九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此等人不认真念佛,则不得往生,非此等人虽念佛亦不得往生也。至于残废缺手缺脚者,与此盲聋喑哑者同。此之说话,盖是误会《往生论偈》之所致也。《偈》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绝无有可以讥毁、可以厌嫌之名字耳。下即列出讥嫌之名数种,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声闻、缘觉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谓西方无有女人与六根不完足人及小乘人。(西方虽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属发大乘心者,绝无不发大心之声闻、缘觉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说。无智慧人认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错大矣。 汝右手有病,乃宿世杀害众生之恶业所招。当志诚恳切念佛,为彼宿世怨家回向,令彼超生净土。果能常念,业自消灭。业消则病好矣,何须锯手?纵锯手亦不能消业。当依我说,认真念佛,再加念观世音菩萨,决定不须一年,手可痊愈。汝作上项邪说,害人无量,切须知之。且心中信根愿根不具不能往生,不是身体有不具者不能往生也。汝看我《文钞》,何以不知此义?
(4)
并进一步阐明观点:
大小乘约不同根基众生说,极乐世界人民随所欲乐,听经闻法,各得解悟。菩萨,阿罗汉,阿那含,斯陀含,须陀洹都有,数量无量无边。极乐世界阿罗汉入涅槃的,也无量无边。
极乐世界全为发大乘心者,似与经文相背,不知如何理解?
(5)
两人所引用的内容并不矛盾。
这里可以有两种理解和解释:
1、往生到极乐世界以后,都是大乘菩萨、大乘善根的境界,没有二乘种性。
2、第二种解释就是你们争论的焦点,但并不是出自经典, 印光大师的开示说的很清楚。
因此,我们以第1种解释为准。
但是,实际上最开头法师那段开示,并不是解释这段论文的。法师只是说了一种佛法的常识。以二乘的善根福德,自力是不能够往生极乐世界的。所以你们说的并不矛盾。这里确实很容易让人误解。
简单说就是,这几句偈子说的是往生到极乐世界以后的情形,那里没有二乘境界,没有女人和根缺之人。并不是说这几类情况不可以往生。往生论偈颂部分是在描绘极乐世界的种种美妙庄严。
(6)
《往生论》长行:
庄严大义门功德成就者,偈言“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故。净土果报,离二种讥嫌过,应知。一者体,二者名。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故,名离体讥嫌。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等”者,平等一相故。
《往生论》长行部分也明确说了,没有人敢把这解释错了。往生到极乐世界会得两种远离讥嫌的果报。一个是离体讥嫌,一个是离名讥嫌。“体有三种:一者二乘人,二者女人,三者诸根不具人。无此三过故,名离体讥嫌。”“名亦三种。非但无三体,乃至不闻二乘、女人、诸根不具三种名故,名离名讥嫌。”名字也有三种。极乐世界不要说三种不好的实体,即使三种不好的名字也没有。这是对这四句偈文精确的解释和理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