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瞬变》这本书是我的老板借给我的,他看完之后推荐我的,我现在看完了也特别推荐给大家。这是一本教人改变的书,英文名叫《Switch》(已购入),有理论有案例,有料有趣,每章读完都会感叹,原来改变如此简单,仅需如此一步。
本书的架构非常清晰,第一篇主要讲述关于改变你所不知道的,引入了后面的篇章要说的关于改变入手的三个部分。看似顽固抗拒,实则方向不明,需要指挥骑象人;看似懒于改变,实则精疲力尽,需要激励你的大象;看似人的问题,实则情境问题,改变环境, 营造路径,就能轻松实现。下面就从这三个方面来逐个击破。
指挥骑象人
找到亮点:
骑象人的分析对象往往是麻烦,而不是亮点。改变比较难推进的时候,你需要从一些样本数据中找到成功案例,哪怕目前还是比较小基数的事情,将成功案例加以推广,复制这样的亮点,让亮点扩散,从而达到大幅度改变。书中举了一些很有代表性的例子,斯特宁解决越南某区域儿童发育不良的问题,找到了其中一位越南妈妈的成功案例加以分析和推广;对于问题学生Bobby,老师从访谈中找到偶尔几次不调皮捣蛋的时候,分析原因,从而做出了一些细小的改变。找亮点的思维模式是围绕问题本身的思维模式,关注"怎么做才有用"而非纠结"哪里出了问题",寻找亮点是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而非一味抱怨难以改变。比如我team里的小助理也想养成读书的习惯,可视貌似怎么做都没效果。用找亮点的方式的话,我会问她是否曾经有过喜欢读书的某一时刻,如果有的话是什么时候,读的是什么类型的书,我们可否先从那一类型的书先开始呢?
制定关键举措:
无须高瞻远瞩,着眼于关键步骤,这点让我想到了20/80法则, 只要做对那20%的事,就能拉动改变,书中印象比较深刻的是西弗吉尼亚的居民改喝1%脂肪的牛奶的例子,易于接受和操作的方法,却在改善居民肥胖情况上起了大作用。
看到这点时,想到了古典老师在橙子学院开课时反复强调的如何将20/80法则用到极致,李欣频老师提到的一定要做对关键事,包括潇洒姐也是因为30岁那天写了一篇爆款文章才有了现在的趁早。所以,对我自己的启发是,有的时候,不如慢点,想好,关键点是什么,如何执行,再出发,做对一件关键的事比做100件琐碎的小事有效能的多。
指明目标:
书中引入了"终点明信片"的概念:一幅关于未来可能性的生动图景。因为在大多数需要改变的情况下,我们最经常的做法是提供给骑象人各种需要改变的原因和证明需要改变的资料等,而骑象人也热衷于此,陷入了各种资料的分析的短期成就感,而忽视了要出发到终点的实干过程。所以,终点明信片的作用之一是直接指向改变的结果和终点,告知骑象人去往何处,骑象人需要想的则是怎么做才能到达。同时,在目标设定方面,大多数人或者团队都会设定具体的目标,符合SMART原则,即非黑即白的目标,理性的数字化的,但却缺乏情感共鸣,终极明信片描绘愿景,晓示大象此行的价值。
激励大象
找到感觉:
在几乎成功的变革案例中,改变发生的顺序是看见-感觉-改变,大脑知道但未必能知道要改变,必须形成形象。书中一个很棒的例子是TARGET公司的Walters为了让进货员改变接受引入五颜六色的服装,买了几大袋M&M的彩色巧克力豆和苹果发布的五颜六色的外壳的IMAC,刺激了视觉,让进货员接受了改变。因为人们碰到的大多数改变,并不是那么清晰,未来还可能比较模糊。大象因为改变带来的不确定性而抗拒改变,理性的分析论证则无法消除这股抗拒力量。这点上比如女性减肥,我之前对于食物的脂肪含量和食物的多少卡热量没什么概念,但网上有两张图让我印象深刻,一张是1公斤脂肪和1公斤肌肉的对比图,一张是100卡的事物大概有多少,肉只有一点点,菠菜就有一大盘,现在每次想大块吃肉时总是会想起那两张图,某种程度上抑制了我的冲动。
缩小改变幅度:
分解步骤,缩小改变的幅度,消除大象的恐惧。这其实也是战胜拖延症的好方法,先迈出改变的一小步,然后让滚雪球效应慢慢激励自己,从而让改变变得越来越容易,越来越接近目标。同时,在过程中,可以不停的问自己:下一步行动是什么?直接行动起来。同时,书中的关于洗车的先盖两个章会促使人们更快用完洗车卡的例子也是非常有启发性的,让大象感到距离目标越来越近了,可以鼓励大象积极采取行动。
影响他人:
建立认同模式,灌输成长心态。人们面对选择,依赖两种决策模式:结果模式和认同模式。认同模式的决策过程,是在问自己三个问题:我是谁?现在处于什么状况?像我这样的人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做?我们在一生中接纳各种认同,书中关于环保请愿书的例子表明,人们愿意培养新的认同感,只是认同感的培养要从小处开始。比如之前看过一个例子,一位妈妈如何慢慢培养小朋友对钢琴的兴趣,其实就是从一开始摸摸琴键然后鼓励她,然后练一段时间就让她在小朋友的生日宴上公开表演,利用外部赞美不断强化她对于弹钢琴的认同感。
同时,关于如何面对改变过程的失败,需要的是“成长心态”,不要指望目标一次完美,真正能够持续下去的改变,往往是前进三步后退两步,迂回曲折的成长路径。
营造路径
调整环境:
情境影响行为,设法改变行为。想要改变,可以对环境进行微调,布好改变的“局”。书中举的是亚马逊的一键下单的功能,让人们买书更容易了。我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是关于早起,每天晚上睡前把早起后的计划列好,要听的音乐选好,需要的书籍和键盘摆放好,这样不用在洗完脸后再来晃悠,直接进入状态,早上的时光就会特别有效率。
培养习惯:
形成习惯不费力,要鼓励养成习惯。关于如何养成习惯,也是要先迈出第一步,这里有个比较好的工具是“行动触发扳机”,遇到特定的出发情境,扣下相应的动作扳机,可以提前给自己设定好任务和deadline,比如告诉自己每天早起先喝一杯温水。另一种方法是实用检查清单,比如我原来写晨间日记会给自己设定每天养成的小习惯:早起、阅读、背单词、运动、写作、每天赞美等,每天晚上就可以对照清单来检查自己习惯的养成。
召集同伴:
行为具有传染力,设法号召众人。这点比较简单,就是召集同频小伙伴,扩大影响力,利用从众心理的外部激励,比如现在的各种学习群,还有一些每日打卡等,利用同伴的力量来督促自己改变,养成习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