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的代价

作者: 顽皮的哈皮狗 | 来源:发表于2016-11-12 23:21 被阅读0次

    前几天听了吴亦凡的《JULY》,好听,编曲也很好,英文歌。很多媒体说他是最有望走向国际的新生代明星,国外到处走秀,还接了好莱坞电影。这次的新歌选择了时下欧美电子风的英文歌,也可以看出是为其走向国际的布局。他太火了,以至于像我这种好几天刷一次微博的人都知道。作为一个纯路人的观点是,如果他那些疯狂的粉丝多长点脑子,会更好。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到处都在提“全球化”或者“国际化”。好像现今中国存在的意义,就是去得到西方国家的认同。在文化上,我们是自卑的,努力在追赶西方那套价值观。我记得第一次看川端康成的书时,是完全沦陷进去的。啊,这才是东方古典文化的现代表达形式啊,这种感受特别强烈,直接唤醒了骨子里那种东方文化特有的韵味。可以说,日本将东方文化保留得极好。中国丢失的,都能在这个岛国找到。

    日本是一个特别顽强独特的国家,总是不遗余力的去吸收别国的长处。通过学习中国,以此为基础建立了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后,来到近代“明治维新”,又学习了西方的政治体制,教育体制和科学技术。完全是“陈酒换新装”,内在的文化还是那套,只是披了一层西方体制的皮囊。这就导致了一个问题,日本不够“国际化”。从日本的电影、音乐、动漫等各个方面可以看到,它就是很顽固的在坚持自己那套。日本演员也是不够国际化的,好莱坞要拍关于日本的电影,大都是找中国演员。不是日本演员没有演技,而是他们的表演方式过于“日本化”,不够“国际化”。看亚洲地区的文化流行趋势,曾有过璀璨的香港,乡土的台湾,现在是类似美国流行文化的韩国。日本从始至终都没有完全的站在舞台中央,但香港已经濒死,现在几乎无力再向外辐射文化影响力;台湾变成了小众文化的乐土,文化影响力大不如前;韩国风头正劲,但目前他们输出的流行文化和当年的香港如出一辙,不过可以看到,近几年韩国也在大力发掘他们的传统文化。而日本,它就像一块顽固的石头,就是长在那里,文化影响力就像缓缓流淌的溪水,一点点的影响你。历史上,日本殖民过台湾和韩国,所以被影响自不必说。香港文化最鼎盛时期,也和日本交流频繁。

    那么,这样一个不够“国际化”的日本,它就没希望吗?可以看到,获得奥斯卡的黑泽明,影响了许多西方电影大师。而他的电影,是非常“日本化”的电影,并非“国际化”的电影,宫崎骏亦然。可以说,西方国家最了解的东方国家,不是“现代化”“国际化”的中国和韩国,而是日本。这和东施效颦是一个道理,我们学西方那套,没能玩出花样,没能颠覆改良,就落个“四不像”。西方人会惊讶于京剧的美轮美奂,却不会对我们的舞台剧惊讶。为什么?因为舞台剧就是他们的,他们玩得更溜,而且更喜欢看到白人演员。当看到亚洲演员的时候,就像我们看白人演古装剧一样别扭。

    “国际化”如果没能保持自身特色,最后只能落得一场空。中国那么多服装设计师,却再没能设计出一件类似旗袍和中山装一样,一穿身上就知道是中国设计的服装,又能适应现代穿着要求。中国那么多发型师,却再没能设计出一款带有中国味道的发型。中国那么多彩妆师,却再没能创造出一款中国韵味的妆容。却有日式服装,日式美发,日式妆容,日式现代建筑、日式现代装潢,甚至日式影像风格。要我说,真正正确的“国际化”是保持自己特色的前提下,再融合学习现代手法,用现代的方式呈现东方古典主义,而不是盲目学韩国和欧美。欧美体系国家以外的国家,能得到尊重并重视的“国际化”道路,只有这一种。同样的,由此延伸出去,“全球化”是双面性的,既为文化相互交流大开方便之门,也使得文化输出处于劣势的国家和地区极其危险,文化多样性遭到破坏。

    以前,互联网还不如现在发达,我们把辣条叫做板筋;把窜天猴叫冲天子;把撸串叫串串香。你可以说,统一名称以后,一讲大家就都懂了。但,方言的魅力正在于此啊,各地都不同。方言的“全国化”也是一种流失的过程,当然,你也可以反驳,这是一种改良,一种与时俱进。但你用方言讲一个笑话,和用普通话讲,效果简直就是天壤之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全国化”“国际化”,普通话代替方言,英文代替中文。最后是方言也不太听得懂,语文也一塌糊涂。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国际化的代价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woqp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