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可能要感受上海给人的差距和这座不夜城的冷漠。
来的时候,已经是下午四点,阳光不算热,但亮度充足。
首先穿过的是拥挤的南京东路,就这么横着穿过去,没有任何征兆,人流因这微弱的冲撞而弯曲。
但我确实是看到林立的欧洲风格的建筑,有综合的,也有偏欧的,它们有的总是整体的平整,而非每一片砖瓦泥墙的光滑。凛冽的棱角,始终无法被抹去,可能这就是建筑的灵魂,或是一道神谕。
狭窄的道路两边整齐的黑色军车和笔直站立的军人,让人觉得似乎随时都会有什么事情发生,但似乎终究只是似乎,除了拦住闯红灯的游人,然后是数张尴尬的笑以外,什么都没有。
钟楼在整刻响了起来,那声音里自然有历史的雄浑,却又像一谱曲子,有着灵巧的节奏,似宽厚温暖的手掌,抚摸一颗颗孤独游荡的心灵。
朋友说夜晚会有浪漫的辉光,我不知道自己会不会待到那个时候,心中却也没想到过逃离,就这样慢慢地走着吧,可能回到原来的地方,或者让背影淹没在黄浦江的尽头,都无所谓,因为故乡早已成他乡。
复古的欧式格调,金色的阳光,这些都和我想象中的一样,尽管现在我还在听着歌唱1984的歌,但是心思还没乱,知道这里是曾经的十里洋场和现在的插遍鲜红国旗的地方,只是如果是血的暗红色,应该会更有深意。
但那终究不会是。
我还是顺着人流,来到旁边的广场,人们席地而坐,休整一整天的疲惫,或者是在等待。
逗过了三只猫,黑和玳瑁。但有游人来的时候,它们很快钻进了林子里,再也没有回来。
便也如猫一般索性,钻进林立的石建筑群里,万万想不到的是其中的规划,可以说是一种颠覆。毕竟又有谁能够想象,在标志性建筑群的旁侧,竟是杂乱的零批部、钢材商铺、零售店、小菜市……归结起来,我似乎在这里见过了格格不入的一切,又或是本该平常的一切。它们就静静地在那儿,隔岸观火。
6点半后的天空,暗淡地极快,从浅蓝到难以捉摸的深邃,但天空始终有一月一星,闪着幽幽的光,和石窗上蒙着的一层青光极称。
天暗下去以后,北京西路上金黄的墙壁和火树银花最是耀眼,而黄浦江对岸的霓虹大厦们,愈显丑陋。
这自是再也看不得的,便原路折回,冲过人墙,不再回头。
……
搭末班车回去,也似乎看到了幻想中寂寞的夜晚,站在地铁一端,向另一端远远地看去,空荡得没有人可以遮挡住视线,只有几个零星的身影,盯着窗外的漆黑一片,满眼的空洞与怅然。
这是城市所留给我们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