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像没特意在父亲节或者母亲节的日子回过家,礼物也没有特定在节日这天送出,一般都是赶上什么时候回家就买了带回去,有时会说一句“快过(母亲或者父亲)节了,到时候我就不回来了。”而我的父母都是豁达之人,父亲爱说“不用特意回来,心里有我们就行。”
细细算来,自己义无反顾地离开那个小县城已经十年有余。孩子小的时候我当全职妈妈,每次回家会住上十天半个月,待孩子上了幼儿园,我出门工作,回家更像例行公事,几乎都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我每次回家的内容都雷同:提前告诉父母回家的时间,老爸在电话里说同样一句话“我们挺好,老回来干嘛来呀?好好上班吧!回来一趟,少挣多花。”而老妈也会在一旁附和“告诉她甭回来,回来干啥呀!”似乎满是不欢迎你回家的语气。
然后我就在他们的不欢迎中自作主张回到日思夜想的小城。踏进家门,看见的是父母开心的笑脸,于是他们的嘘寒问暖暴露了他们的心情“他们是想我的!”
回家的时间过得总是很快,一顿午饭、几句家常,还没觉得待就到了我回自己小家的时候。
照例拿上老妈蒸的豆包,被父母一前一后送到胡同口,照例我说“爸、妈不用送了,快回去吧!”然后我拎着东西一直往前走,一直走……走着、走着我习惯地回头,看见他们还在张望,看见我回头了,老妈忙不迭地问一句“你东西都拿上了吗?”
“拿上了,你们快回去吧!”
“嗯,下次没时间就别回来了!”然后他们转身回家。
至此我故乡一日游结束。
每次都这么来去匆匆,没觉得有什么失落,亦不觉得有什么亏欠,常回家看看,这样就可以算做到了吧?
几年前,在我回家看望父母准备离开的时候,母亲像往常一样说“没事不用老回来。”这次父亲却没有附和。
父亲说“有时间愿意回来就回来吧,算你一个月回来待一天,孩子暑假那个月回来待两天,过年回来待三天,一年十二个月,你一共回来十五天,我今年七十多岁,再过十多年,你回家待的日子也不过一百多天……”
听着父亲的话,忽然想泪奔……父亲不是矫情的人,父亲也不是多愁善感的人,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他的心里算了这样一道综合运算?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变得这样心思细腻?而我是怎么变成这个家的过客的?我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思念故乡的?
是岁月,让一天天变老的父亲多了感慨,是孩子成年后在社会上奔波的脚步,拉长了父亲对孩子的惦念。
而我从离开家门那一天起,就注定成了故乡的过客,从踏上中年人的舞台,才开始依恋亲情,思念家乡。
年少的梦遮掩了亲情的光芒,中年才明白诗和远方在成年人的漂泊里,远不如母亲温暖的怀抱,不如父亲那一脸严肃!
瞬间读懂了父亲,也读懂了严肃而深沉的父爱和关怀入微的母爱的不同。
母爱是琐碎、是细微,在我们成长的印痕里,母爱是一粥一饭,是果蔬生鲜日常生活里的涓涓细流,父爱是沉默,是无言,在我们的记忆里,父爱是匆忙的身影,是岁月里最深沉的歌。
母爱温婉有度,想起来是柔暖。母爱说起来满满地都是温馨,古往今来文人墨客不惜泼文洒墨,生活的点滴信手拈来。
父爱严谨有余,想起来广义而厚重。父爱解释起来应该是亲近中有一点点距离,只能在刹那间领悟,有如朱自清写下的《背影》,父亲的爱只在他转身的背影里被苍老诠释。
原来父亲亦如母亲一样深深地爱着自己的子女,只是这爱不曾表达;父亲亦如母亲一样牵念着远方的儿女,只是这牵念不曾说出来;父亲亦如母亲一样期盼儿女常回家看看,只是这期盼深藏于心。
不说不等于不爱,父亲用沉默撑起孩子的天空,父亲用粗糙的双手为儿女抚平岁月的沧桑,父爱无声却爱到永恒。
父亲和母亲一样倾尽一生给我们所有,有无私奉献的母亲,同样也会有不求回报的父亲。当他白发苍苍,步履蹒跚,不要等节日才想起来问候,在他的眼里,一家人欢聚一堂的日子就是父亲节,你安然无恙的笑容就是送给他的最好礼物!
如果你如我一样读懂这道数学题,读懂父亲的爱和牵挂,请常回家看看,照顾好父母的心情,照顾好父母的晚年!愿我们的父亲、母亲身体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