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价值导向,而又以修身为起点,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以修身而起,自是希望有足够的能耐学识之后再去施展抱负,或保家卫国,或治理天下。
古时的人,所读的书不过四书五经,唐宋考试多以诗赋选拔人才,虽然期间不乏奸臣庸主,遗失了许多人才,但作为封建王朝鼎盛时期,政治文化经济确实有了前所未有之发展。只是到了元朝蒙古人统治,大力排挤汉人,明朝更是成了一个独断,连丞相都废了,最后虽然没被下层人推翻,却做了爱新觉罗氏的嫁衣,想想倒是真是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这历史也应了盛极必衰之理。
唐朝太宗开了贞观之治,有著名谏臣魏征,纵观唐朝,因上谏抗命或君臣不和而被处死的却是极少,宋朝苏轼乌台诗案也只是贬谪而已,若是清明,早被诛了九族。而王安石苏轼虽在朝堂上不可开交,私下确是好友,宋朝重文轻武以致皇帝文化水平较高,政治开明,若正常下去,未必不会出现西方文艺复兴那样时期。到了后期,即使内忧外患,一个重文轻武之朝代面对辽金蒙古四面环敌,依然能坚持十年之久,足可见其经济国库之深,只是终究有些遗憾可惜,以后再无这等盛世,最后面对的是一天天丧权辱国的条约,以致现在还沉疾于身。
只是不管怎样,每个朝代都有自己文化特点,唐宋政治开明,言论较自由,诗词发展到了顶峰,元曲,明清特务机构较多,说话稍不慎便引来杀身之祸,只能以小说这种隐晦的方式表达情感,想想这政治有时真是可怕,不过不管怎样,读书人却是一直都有,古往今来都是以修身起,以读书增长学识,不管有无施展之地,但确实首先得要能耐。
古人读的书不过四书五经而已,但是科举考试却是要求极严,不得半点差错,这与现在语文考试中默写诗词有些相似,不过选出来的人才究竟如何,却又见仁见智,不像现在这样专业化,毕竟还是思想束缚的久了,转不过来,中国虽地大物博,但近代所有科技成就却都是外国引入,在科学方面终是不如意,还是与这种统治有关吧,毕竟思想被绑住了,难以跳出。
说到底,还是得提高眼界认知,不然像成吉思汗,努尔哈赤不过一介武夫,徒有蛮力,明太祖玩政治没文化,这些不过只为一时之快,到底长久无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