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智慧父母——第一讲:作为父母,你持证上岗了吗?》,有颇多的感悟。
开篇,老师首先讲到,不是做不到,而是不知道。是的,没有学习以前,在教育孩子方面,作为家长确实存在很多误区,或者是错误。原因是不是做不到,而是真的不知道,真的不知道那样做会对孩子造成伤害,真的不知道那样做会对孩子产生不利的影响。不知道怎样做对孩子的成长更为有利。
因为那个时候,大多数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父母的眼里只有孩子,在孩子的教育上只知道对孩子用力。学习之后才知道,环境有时比孩子更重要,孩子就像一棵树,父母就是滋养这棵树的根基和土壤,只有土壤肥沃,树才能被滋养的茁壮。如果土壤是盐碱地,树种再优质,这棵树也不会长得太好。
所以,现在学习之后,家长的眼里一样还是有孩子,但我们会首先通过改善家庭这个土壤环境,进而起到改善孩子这棵树成长姿态的作用。
![](https://img.haomeiwen.com/i9995970/f1fa28bc8b807b65.jpg)
音频中讲到,我们现在的父母如何教养孩子呢?首先大多是从自己的父母那里学习而来,所以无意识地照搬了我们父母的教养方式来教养我们的孩子,其实父辈的某些教养方式已经过时了,毕竟几十年之前的方式,拿到现在来实用,时代在改变,方法如果不变,肯定效果不会太好。
就比如最典型的一点,以前讲究棍棒下出孝子。现在谁家的孩子还靠棍棒教育呢?当然这种情况也是有的。但方法已经不恰当了,现在孩子的自我意识比我们小时候要强的多,在施以棍棒的时候,他们已经开始懂得反抗我们。而且从体力上来说,他们已经有能力反抗我们。所以再用棍棒教育就已经不适合了。教育方式要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改进,与时俱进,才能够做到有效教育。
第二点,我们作为父母,小时候没有得到的,可能会加倍给到孩子。但是孩子能接受吗?加倍的给到孩子,会不会给的多了,变成了包袱、压力?让孩子无力承受呢?
或许我们都知道延迟满足这个概念。就是既不能及时满足,也不能过度满足。成长需要伴随着挫折。即时满足,会让孩子无法学会等待。过度满足,让人没有了期待,并且过度还会造成不断不缺,还会变成负担。就像本来吃一个馒头正好,给两个就撑了,给半个就不够。即使给一个的情况下,是要就给,还是等一等再给?两种不同的情况,其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是不一样的。等一等再给,这样的心理健康程度相对会高一点。因为在家里,我们可能会及时得到满足,但是到了社会上,到了其他的场合,不会总是有人及时的满足我们,我们总要学会在等待中得到满足,学会等待就多了一份机会。
所以,学习一点心理学,可以更好的教育自己的孩子。而同时,作为父母,学习一点心理学,可以成为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辅导老师,让我们用心理学的眼光、态度、思维,跟孩子在一起互动、共振、共鸣。
所以,心理健康的父母才更有可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孩子,怎样才算是心理健康呢?
包括三点,人格健全程度,情绪能量饱满程度,思维方式(三观)是否正向、积极。
人格健全程度,主要是我们知道了这么多教育孩子的道理,我们能不能主动训练自己去做?主动去做到,而不是被动的做。主动性的人,人格健全程度更高。
比如,我知道做一个温和而坚定的妈妈对孩子的成长更有帮助,那么我知道了,我能不能主动选择去做呢?还是在不得不的情况下被动的去做?我想,我们都会一眼就明了哪一种妈妈更合适。
情绪能量饱满程度,有的人情绪状态是快乐的,是积极向上的,而有的人情绪状态是麻木的,是消极的。孩子最需要的是快乐,家长快乐,就能带给孩子快乐,家长麻木,带给孩子的也是麻木。
思维方式是否正向、积极。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确实能够看到很多的家长在言谈举止中流露的都是消极的、悲观的。晴朗的太阳下也会让我们感到阴森的气息,试想,这样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会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会拥有怎样的思维方式呢?
同样,我们也看到有很多家长总是积极的、乐观的,哪怕处在艰难的处境里,也会用积极乐观的思维方式看待未来,就像连阴天里也会让人感觉到像有一个小太阳一样的火热。试想,在这样家长的思维方式下教育出来的孩子,会用怎样的眼光看待未来,面对困难呢?
我们都说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要想复印件完美,原件就要做到完美。真正的现实生活中,可能真的做不到完美,但我们想要培养怎样的孩子,我们父母就要成为怎样的人,用我们自身作为榜样,引导孩子成为那样的人。
在亲子关系中,亲子关系的目的最终都是为了分离。而亲子关系与其他关系的不同之处在于,人格在温暖的爱的中体验成长。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爱,一个是人格的成长。父母的人格健全,孩子的人格才有可能健全。但是,父母的爱,无条件的爱,是前提。
父母最大的期待就是渴望自己的孩子活的比自己任何一个都好,但是父母不和孩子在一起了,孩子如何跟世界互动?这就需要父母做好父母该做的。
没有孩子不叛逆,叛逆伴随孩子一生,叛逆也是成长,不叛逆温顺的孩子会缺一点冲劲、动力。好好的利用孩子的叛逆,助力孩子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