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闲聊一下“北京话”。有很多人说北京话主要是有“儿化音”。的确,儿化音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不过,也有一个简单的方式来掌握是不是可以用儿化音。
首先,正规的称呼是不加儿化音的如:前门、安定门、景山、紫竹院
其次,小的称呼是可以加的,如:西便门儿、石景山儿、动物园儿
北京话确实很好玩儿,有句话说“渴不死东城,饿不死西城”,说的是北京打招呼的方式,东城人见面儿第一句话是“喝了么您呢”(北京人有早上喝茶的习惯);西城人则会说“吃了么您呢”。论起来,要真说北京土话,您都不见得明白人家说什么呢,打个比方,有人冲您说,“瓷器(器轻声),这哪儿去呀?”听懂了吗?人家是跟你说,朋友(这可不是一般的朋友,那是好朋友的意思),这是要去什么地方呀?
一般来说,京片子才可以完全掌握,不在北京呆上几年,还要有“胡同串子”们的聊天儿,才可以掌握精髓。
除了儿化音,在一些老话儿中,还是有些地方特色需要知道的,今天就单独说说“海”。
海(SEA,hǎi)又称为“大海”,是指与“大洋”相连接的大面积咸水区域,即大洋边缘的附属部分。通常大型内陆盐湖、没有与海洋连通的大型咸水湖泊如里海、加利利海不是“海”。
海域对人类的作用不仅是提供丰富的各类可用资源,还对人类有益处。
这个是我们可以在百度中查到的解释
可是,在北京人的嘴里,“海”是有着不同的意义的。
如“海里”、“什刹海”、“下海”
“海里”,其实是指“中南海”,因为是首脑机关,北京人专指。
其他的,如:北海,什刹海,都是与中南海相连的水域,主要承载着北京城区地表水的还存储。
“下海”则更有不同的含义,
早年是指“票友”正式进入梨园行,称之为“下海”
票友大多数是为自唱自娱,如清朝的皇室的爱新觉罗·载湉、贝勒爱新觉罗·载涛、夏山楼主、袁世凯的公子袁克文、同仁堂的经纪人周子衡和上海的杜月笙、银行老板冯耿光、张伯驹、生理学家刘曾复都是造诣很深的名票,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有不少人由业余转为专业演员,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下海”,如老生张二奎、孙菊仙、汪笑侬、言菊朋、郭仲衡、奚啸伯,花脸黄润甫、金秀山,小生德珺如,老旦龚云甫、卧云居士,琴师李佩卿都是京剧舞台上举足轻重的艺术家。
“下海”一词在中国刚开放时的用词,改革开放之初,市场经济开始繁荣;一个新的自由空间正在出现。一些人,主要是政府机关人员、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等放弃在传统体制内的位置,转而到这一新的空间里谋求发展,这样的行为被称作“下海”
关于下海一词现如今网络释义的出处由来已久,关于女人下海娼妓的含义在老舍《四世同堂》中就有记载:“每逢有新下海的暗门子,我先把她带到这里来,由科长给施行洗礼,怎样?” 欧阳予倩《桃花扇》第一幕:“下海就是梳拢,梳拢就是上头。你别装糊涂了。”
不同时代,不同环境,有着截然不同的语言含义,这,也许就是北京话的复杂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