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聊这样的词,应该是个中性词,用当下流行的网络术语来说,是个可盐可甜的词语。也就是词性上的可褒可贬。
如果夜聊的背景是一乡间陋室,如豆的灯火下一书生在挑灯夜读,若有颜如玉相依相谈自然是好的。即便将颜如玉换作了聂小倩,灯下含笑,互诉衷肠,哪怕世人皆知人鬼殊途,却丝毫不影响这样的夜聊最终变成一段人世佳话。这是才子佳人如教科书般的夜聊模式。
再把夜聊的主角换成月下煮酒的诗人,似乎更是酣畅。酒酣之下,灯前案边,或挥毫泼墨,或你吟我唱,多少千古佳句由此而出。这是不分主次的夜聊,人人皆是主角。也有如诗仙李白般,一首《将进酒》,将三人之聊吟成自己的世界,却也是可爱得很。
但是,如今说到夜聊,最通俗的理解怕都是同一个画面了,手机或者电脑,双手敲击键盘,或者食指轻移,指尖在手机上飞舞。或者开了可视视频的,直接隔着个电子屏就能说上话了。聊的内容呢,自然也是五花八门的了,只是,这样的夜聊,莫名其妙地很容易就读出贬意来,总泛着些暧昧的气息,画面感也极强,还自动配着画外音:美女你好……序幕便拉开了。至于结局,却是莫测高深起来。
甚或在网页上输入“夜聊”二字时,自动带出的前缀后缀如“同城XX”、“XX夜约”等等词组的,此时的“夜聊”怕是不得不默默自觉站队到贬义词的队列了。
倒是记忆里七八十年代乡间人家的夜聊熟悉纯朴得多了。劳作一天的大人们偶尔聚于满天星子下的农家小院里,虫鸣蛙叫,那样的时光,家长里短,前世未来,聊什么都是适合的。孩子们也是,没有电子产品,关于青春期的所有小秘密,基本也都是通过与小伙伴的同一被窝睡觉里一点一点搜集而来的。铺张而下的黑夜作着掩护,星子的光微不足道,有了夜的掩护还有什么话不敢说不敢问的呢。说些无伤大雅的是是非非,畅谈些久远的未知世界。似乎说什么都是有趣得很的,夜聊将孩子的不自律也运用到极致。夜深人静时被披衣而起的大人三催四赶五骂地叫着睡觉的常有。一边口里应着:睡了,睡了,当着大人的面将头一起缩到了被窝里。只是那无奈转身的家长知道,等她回了房,淘气们怕还是未必就如愿睡了。却再也不想起床叫了——谁还不是这样子一点点长大的呢。
由此可见,不管是古时的人还是现在的人,不管是雅的俗的,长的幼的,关于夜聊,乐在其中,陷在其中的人都是大有人在的。
想起明代诗人杨慎《临江仙》的名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此处的笑谈,放在静静的夜,似乎也是极合适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