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十一学校,曹老师,众多老师中的一位。
读《走下讲台做教师》讲台是一个很有趣的东西。
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几乎天天和它打交道,但是又和它保持一种本能的距离。
当你站上讲台,有什么感觉?
是的,你脚下高起来的那一块早就在宣示你的主权。坐在下面的人别无选择,只能抬头仰视你,等你开口说话;或者等你动用你那神圣的权力,学生对这种权力充满了敬畏感,甚至是恐惧感。而长期以来,它的拥有者,似乎只能是教师。所以,学生们也自然地学会了和教师保持距离。
这也就是北京十一学校在2012年把所有的讲台全都拆除的原因。
许许多多原来看起来似乎高高在上的老师们,就这样走下了不论是现实中的还是精神上的讲台。曹老师,就是其中之一。
自古以来,讲台和教鞭都是教师地位的象征,它们甚至已经是教师职业的代名词。没有它们,教师甚至会六神无主、不知所措。
今天,当我们要走下讲台的时候,即使没有外力强迫,即使我们有了内心的自觉,但是,真的要我们一步一步往下走的时候,依然如此艰难。
没有了讲台,教师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段走进学生之中与他们平等对话;没有了讲台,教师自觉地减少了说话量,而增加了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没有了讲台,教师又感觉到生活的任何地方都是与学生相处的所在。
讲台消失了教室却在无限扩大。
“平等”是一个美好的词,也是我们一代一代呼唤的社会理想,但是,当平等,特别是师生平等真实地来到我们身边的时候,我们仍然欠缺许多准备。从人性弱点的角度来说,我们内心呼唤的平等,大都是希望地位高的人与我们平等,现在学生竟然也和我们真正平等了,这时,我们内心真实的感受远没有预料的美好。
难能可贵的是,以曹公为代表的十一老师们,深深知道求索教育本真必然的代价,他们在实践中感悟到了没有师生平等便没有真实的教育生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为了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理想追求,他们愿意放下身段,走下讲台,走到孩子们中间。尽管历尽千辛万苦,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他们获得了更多,尤其是获得了师生平等之后孩子们发自肺腑的真正的尊重。
拆除讲台,老师走下神坛,和学生分享课堂和教室,这件事情并不是不可能的。可能在不远的将来,整个课堂将仅仅成为一场会议,而老师只是作为其中一个德高望重、身怀绝技的但也是和学生平等的会议参与者发表见解。
曹老师又把上课的座位改变了。学生围成了一个大大的U字形,曹老师站在U字形的中间,给学生上课。学生离曹老师更近了,无形之中学生的地位也更高了。
这种感觉的确就像开一次圆桌会议—一老师只是会议的主持人,学生都是委员,可以随时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一向“文静”的曹老师似乎开朗了许多,他变得喜欢和学生聊天了,喜欢在课下跟学生插科打诨了,甚至叫一叫同学的外号,开开玩笑都不要紧了。
学生们也逐渐适应了这样的气氛,调换自己的角色,从一个习惯的点头弯腰叩砖缝的大臣变成一个能够坐在老师旁边讨论问题的真正的学生,而也是在这样转变的过程中,学生也感到自己的收获比以前更多了。以前不敢提的问题,现在敢于提出来了,问题也能得到更深入解决了;也不害怕和老师讨论了,和老师交流后获得的更是内心深处的愉悦和思考。
真不敢想象,这样翻天覆地的改变,竟然是从讲台的消失开始的。话说回来,现实中的讲台也仅仅是把脚下垫高了几十厘米,在登高望远、居高临下方面,能起多大的作用呢?我们本来就没有必要站上去。
有形的讲台容易拆除,而心中无形的“台”你拆掉了吗?
抑或,有形的“台”和无形的“台”,哪个更应该先拆除呢?
真正要拆除的,是我们心灵的讲台吧!
曹老师是一个典范:在现实的讲台被拆除之后,他也动手拆除了自己心灵的讲台——《远离管控,学生才能自由生长》《如何给刻板的评优活动加点“料”》《与其指手画脚,不如以退为进》《让每个学生占有一席之地》《老师眼中的小事,学生心中的大事》《老师道歉比学生难》《不要与学生较劲》《跟学生玩起来》《给学生捧个场》《课堂要服务于学生的个别化选择》《放下架子学蛙鸣》《不妨让学生考考老师》……就这样,曹老师从班主任到教育者,从改变学生到助力学生,从教训学生到与学生对话,从指挥学生到与学生相处,从课堂的主宰者到学习的引导者……
曹老师让自己和学生真正走到一起,能够平等地参与课堂,让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合二为一,最大限度地共享师生的智慧。
也许这才是讲台之下最确切的含义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