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不是一场意志力的较量,而是一种需要学习策略。
1、关于天赋与才能
努力一般会跟天赋一起出现,因为传统的观念一般认为没有天赋,再努力也是白搭。而且还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天赋是天生的,后天无法改变。但这一观点有所偏误。即使是再普通的人,也会有其独特的优势,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攀比,只要找到所能、善用所能即可。
要相信只要足够努力,就能变得更好。这就是心理学家卡罗尔.德伟克提出了“成长型心智”,与之对应的是“僵固型心智”,认为人的能力是固定不变的,努力或不努力都不会产生改变。显而易见,“成长型心智”更具有合理性:
两种心智的区别那么一个僵固型心智的人怎样才能转变为成长型心智呢?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语言习惯,把封闭性、绝对化的总结性评价改为开放式的启发式提问,比如不要说“我不擅长做这件事”,二是问“要做成这件事我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提高”
在努力这件事上,除了自我激励之外,我们更应该思考:到底应该怎样努力,应该采用什么样的策略来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应该怎样有效的启动、维持和优化对一件事情的投入。
2、专注发展自己的优势才能
专注一个领域并走到最后,投入一个领域一般会有三个阶段,如下图:
专注领域的发展曲线仔细考察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利用自己的优势努力工作,通过与人合作来平衡自己的劣势,回避在很多不同方向上空耗精力。保持专注,把自己能做的做到最好,并保持留意新的机会。
3、不做“差不多”先生
要点在于“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而不必事事追求完美”。那么一个人,到底应该完全专注在一个相对狭窄的专业领域上,还是广泛涉猎多个领域的知识呢?投资家和数学家塔勒布提出一个“杠铃策略”,就是同时采取两种极端行动。一方面,我们可以拿出80%的时间专注在你的主业上;另一方面,剩下的20%时间,可以自由学习,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对其他事物都保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以抓住和发展未曾预料的资源和机会。
4、深入下去,朋友真正的兴趣
越是急于寻找自己“真正的”兴趣,就越是寻不到,因为这个急于求成的心态,常使我们浅尝辄止或者妄加评判,消耗了我们原本不多的耐心。改变这种局面有几种方法:
一是放弃对兴趣的执念,不把“兴趣”作为做事的先决条件;另可傻一点,去做一些并不特别喜欢但看上去又富有挑战的事。就像李笑来老师说的:“往往不是有兴趣才能做好,二是做好了才有兴趣”。
二是提升“浸润”的深度:尽量让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到所做的事情里面;
三是增加互动,变单向的信息流动为双向的信息演绎,或者变纯粹的知识获取为技能上的操练。这方面冯唐读《二十四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百度一下。
最后,总结一下
如果你做一件事的时候,先不去问有没有兴趣,而是先做起来,而且很投入、很专注地做,并懂得如何把一件单向的事变得双向,把一件被动的事变得主动,那么你就可能越做越有味道,一点也不痛苦地坚持做下去。不需要意志力拖着你走,你自己就勇往直前,奔得很远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