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愚人_2018,在《我的评论小辑(9)》中留言:“这是你的特色,我相信你也会从中获益,我是指文化。”
这中肯,恳切的忠告,着实提醒了我。象我这种上了年纪的作者,因为年轻时没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正规教育,无论如何坚持自修,那文化基础,确实远不如改革开放后,接受过良好教育的中青年作者。
在这个科技发达的互联网时代,网文的传播渠道之多,之快,作者、读者数量之大,远远超过我的想象。
如果还用满天星斗,银河闪烁,快如流星,星罗棋布,浩如烟海,汗牛充栋等溢美之词,已不足以形容其万一。
作者码字的便捷,传播途经之广,收获读者数量之多,更是前无古人,从阅读范围上说,网络发文,真的是比纸质版更快捷,更广泛得多。
那些网红,大神的诗文,粉丝以百十万计,我这草根作者,自然望尘莫及。然而,人皆有上进之心,都在进步,我又岂甘落伍?
一个人若自馁,懒惰,自暴自弃,放任自流,不学无术,不但一事无成,而且自古以来,都是别人嘲讽的对象,取笑的话柄。社会进入了这个伟大的时代,人当与时俱进。
瓜花一朵也提神 雁韧摄很多年前,我曾在生活札记中,写下这些话:
人生如树,沐浴阳光,汲取雨露,扎根土壤,不断成长,历经风雨,久经磨砺,始能成材。
难作栋梁之材,亦可挪作他用,建筑支撑,顶木排架,楼层模板,制作家具,牌匾根雕,化作纸浆,哪样不是材料?
再不济也可作木柴,作炭火,进入灶堂,燃起篝火,煮饭炒菜,照明取暖。能为人所用,有益百姓,亦不枉此生。
此刻我想起2014年国庆节,在一位朋友为其儿子儿媳举行的婚礼上,一个比我年轻十余岁的女农友菊,拿了一台智能手机,走到我面前问:“韧哥,你有微信吗?加我。”
我当时用的还是一台“老人机”,听了她的话,我一脸懵逼,都不知道微信为何物。
直到2015年春节,我外孙拿他的红包钱,买了一台新手机,将他用旧了的三星手机给我,教我开机,关机,点击,手写,拍照,配图,发文。当年3月16日,我首发了第一条微信。
日过一日,到2016年5月,我发往朋友圈的微信,已多达600余条,而且每条都是短文加上自己拍摄的照片,颇为亲友所喜欢。
稍后,女儿教我学会了发微博。同年5月20日,首次发文新浪微博,至今记录在案的,已多达1089条,都是自己所作之文和自拍的照片。而且潜意识里早已遵从简书为文的宗旨:“创作自己的创作”,从来不会做那种偷工减料,偷梁换柱的事。
2018年1月2日,我向简书发了一篇不足500字的短文,起点非常低。该文发出后,我认真看过不少简友的主页和部分诗文,发现好多简友早在2013年就向简书发文了,我整整落后了4年,起码迟到了1500余天。一个爱好写作者的落伍,竟至如此!
最初关注我,鼓励我的,是阿十木、野猫爱鱼、淡水泉、恋笔墨、花若见、姚小红、宸呦呦等简友。尤其淡水泉,自我入简至今,对我不舍不弃,那分真挚的文友情谊,真是难能可贵,想起来心里头都暖暖的。
有花便有果 雁韧 摄初入简书,我什么都不懂,只是埋头写作,发文,也不主动去与简友互动,那真是读者寥寥,门可罗雀的一段日子。
那时候也是“初生之犊不怕虎”,天天发文,写到第六天,竟然发了一篇5000余字的《春风吹又生》。待我发过《绿衣仙子》、《堂兄》、《花圃记趣》这些源自生活的作品时,连排版都还不会,那真是一个可笑复可怜的老萝卜(年轻人的尊称是小白)。
日子在默默的写作中,不知不觉间就过了半个月。1月17日,我根据自己在乡村旅行时的收获,一个人静静的坐在郊外的孔圣山上,就着一部手机,手指在荧屏上划来划去,到傍晚时分,竟写了3600余字。校对毕,即发简书《散文》专题。
那一刻,已是满城灯火,孔圣山上亮起了路灯,许多城里人都出来散步了。饥肠辘辘,我便从坐了好几个小时的麻石上站起,走路回家吃饭。
才过西溪桥头,就收到梵燕平编辑的简信,言未能录入,叮嘱我写作要注意排版,细节不可忽略,简书发文,每段首行不必空格,若空格空两格。调整后可简信她。
我自思,救文如救火,辛辛苦苦写到眼花,决不能就此放弃,随即倚在河边的栏杆上,通篇调整后,又立即发出。
那时候我懂得什么电脑版面?幸好那编辑是个热心人,为了鼓励我,还是录入了,并发简信鼓励我一番。直到后来多看了些简友的文章,学到了排版,再回头将旧作一一整理。
渐渐地,发文愈多,阅读量也随之递增,承蒙青儿老师、蒋老师的厚爱,有几篇还上了榜。
两年来,我得到许多简友的关注和鼓励,知名不具,我这心铭记着你们,在此一并致谢。
肯学有所成,不学便无术。这是我对自己的总结。愿与简友们分享。
何必待丰年,收成总在,汗水浸淫处。 雁韧 摄于黎明农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