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罗森便利店首次进入河北省衡水市,被认为是罗森下沉市场的进一步动作。目前中国市场有三大日系便利店品牌:罗森、7-Eleven、全家。罗森在日本的门店数量不到7-11家,但在中国是最好的。截至今年8月,罗森在中国大陆拥有5000家门店,而7-11和全家只有2000多家。他们的门店大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只有罗森是最早也是最坚定探索下沉市场的,并且已经开店到县级城市。
疫情以来,便利店行业受到严重冲击,很多巨头都在大规模关店。罗森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主要依靠下沉市场。不仅如此,罗森还主动走出华东大本营,重点发展北方三四线城市。
当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便利店开始出现;当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时,便利店进入成长期;当人均GDP达到10000美元时,将有7-11家便利店,主要供应生鲜食品;当人均GDP达到2万美元时,便利店就会趋于饱和,竞争也会加剧。现在一二线城市的便利店已经趋于饱和。7-11、全家以及本土的便利店都在效仿罗森“集体下乡”的策略,在更广阔的市场寻找机会。
横扫一二线城市的便利店巨头,纷纷去小城市开店。看来这是一个降维打击,可以轻松赢得战场。其实没那么简单。巨头们很快发现,他们在这里遇到了强劲的竞争对手。
首先是本地便利店,比如太原的唐久、胡锦,武汉的今日,四川的红旗,安徽的邻里等等。其次,有更多分散的夫妻店。目前中国有14万家便利店,其中一半是夫妻店,主要在下沉市场。业主既是老板又是员工,人力成本为零;有的店铺也是自己的,租金成本为零;再加上和邻居比较熟,客户都是熟客,粘性很大。夫妻店看似落后,实则在便利店行业占据着独特的小众。
巨头的沉没不一定是降维打击,更可能是“强龙不压地头蛇”。巨头们要想在下沉的市场站稳脚跟,就得反过来学习他们的经验。
第一,在商品类别上。在一二线城市便利店的经营结构中,生鲜占大多数。日本三巨头生鲜销售额占比40%-60%,毛利率可达50%以上。生鲜是连锁便利店的主要利润来源。但在一二线城市畅销的关东煮米饭、三明治、饭团,在下沉市场未必受欢迎,消费者的口味会更本土化。还有,一二线城市的白领,中午一般不回家,拿个盒饭去便利店吃午饭很正常;但是小城镇的年轻人经常会溜达着回家吃午饭,对午饭的新鲜食物需求并没有那么大。
所以在下沉市场的本地便利店里,零食的比重比生鲜更重要。在湖南,烟、饮料、槟榔的销售额会占到便利店营业额的60%-70%。当地“湖南的小吃店杀伤力极大,四五家便利店的营业额都打不过”。要下沉,巨头需要更多本土化的零食。
生鲜方面,巨头们已经不能靠关东煮来征服世界了。他们需要向当地便利店学习,开发更多本地化的菜肴。生鲜发展的完全本土化,得以让本土店铺与巨头抗衡。
第二,关于客流。一二线城市人口密集,便利店巨头依靠选址带来的自然流量就足够了,无需担心客流问题。而下沉市场的人口密度并没有那么大,如何增加附近居民的逛店频率就成了必须考虑的问题。如今,罗森便利店提供加油、彩票等便捷服务,但这些还不够。在当地很多便利店,收快递、卖彩票,还提供打印传真、洗衣服、遛狗等多项服务。甚至做到了“第二物业”,只要你生活在这个社区,你就离不开它。
第三,在供应链上。一二线城市的巨头便利店的做法是集约化开店,因为只有集约化开店才能实现集中物流配送,凸显供应链优势。但是下沉市场的繁华区域那么多,即使有密集的门店,门店总数也是有限的。如果是专门为数量有限的门店建设中央厨房和供应链系统,规模优势就发挥不出来。如果为了追求规模效应去边缘开店,客流上不来,大概率是赔钱赚吆喝。
市场下沉的机会就像低洼处的一枚金币。巨头要接,就得“眼高眼低”:抬头看机会,弯腰伺候。
网友评论